IT爲什麼需要虛擬化

近幾年,虛擬化成爲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90年代末,許多公司成長非常快,因此IT部門爲每一項業務應用都部署了一臺單獨的服務器,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由此導致多數公司的數據中心都是一片服務器的海洋,多數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種過度提供是如何發生的,虛擬化又如何能夠避免這種現象。

過度提供

服務器過度提供有幾種原因。其中包括:

不同時間,應用程序負載不同

容量規劃很困難

供應不足而產生的懲罰很嚴重

應用程序負載

在多數數據中心裏有兩種負載。第一種是用戶每天都要接觸到的應用程序。另一種是從大量數據中提取信息的批處理。

用戶日常接觸的應用程序負載通常有高峯期。如果這一負載使用固定規模的服務器或者分區,就需要至少6顆CPU。然而這一負載的平均負載僅需要1.5顆CPU。因此利用率僅爲25%。

批處理工作負載的資源配比則大不相同。在運行階段,批處理需要消耗幾乎所有可用的資源,然後就降爲零。這樣也會導致大量資源閒置,因爲這些應用僅在高峯時間才需要資源,而在批處理任務沒有運行的時候根本沒有利用。所以批處理的高峯較寬,但峯值負載和最小負載之間相差巨大。

由於服務器的規模通常是針對峯值配置,平均負載與服務器規模(處理能力)相關性較小。

容量規劃

另一個引起過度供應的原因在於容量規劃是一門模糊學科。客戶試着去預測未來的用量,在很多情況下,沒有關於負載需求的真實信息。即使在有真實數據的情況下,新服務器需要多少資源也只能靠猜測,猜測系統生命週期中工作負載的增長。結果就是業務部門通常過高估計需求,以求安全。

供應不足的懲罰

另一個過高估計資源需求的原因在於估計不足產生的影響非常嚴重。如果購買一套不能提供足夠滿足負載所需求資源的新系統,則會:

1.另外購買一套更大的服務器-大幅提升項目成本

2.等候新服務器到達

3.開始全新的安裝、測試和移植計劃,把負載轉移到新服務器上

更明顯的影響在於設計原來解決方案的部門會失去信用,這意味着以後任何建議都會被懷疑。於是這個部門需要在未來每一個項目上都做更多工作以評估自己的建議。

[NextPage]

虛擬化幫助避免過量供應

虛擬化提供的關鍵功能就是環境的靈活性。這個功能配合上工作負載的彼此隔離功能,就可以實現把多個工作負載整合到較少服務器上的目標。

工作負載可以共享資源

虛擬化環境的靈活性意味着,一個工作負載不需要的資源可以由另一個工作負載利用。回過頭再參考一下前面章節的那張圖,可以看出工作負載需要6顆CPU的時間很短,多數時候3顆CPU就能夠處理持續的峯值負載。另外3顆CPU可以放入一個共享池,供其它正好是峯值的工作負載使用。

使用這種模式,仍然有極限容量的問題。然而這裏的極限容量就小多了,因爲空閒的容量可以被多個工作負載共享。惠普實驗室的工程師對1300臺服務器上的工作負載做了分析,發現在整合環境中,滿足所有工作負載的峯值負載僅需原來的60% CPU量。例如,把前面那張圖中所示的10個工作負載整合起來,原來需要60個CPU的工作,現在只需要36個CPU就可以完成。

公用資源可以放到線上解決峯值需求

許多客戶對於沒有足夠空閒資源運行他們的環境而感到不滿。針對這種情況,惠普提出了公用定價解決方案,提供空閒容量。這樣,在極端情況下多個工作負載同時忙的時候,如果系統中沒有足夠的空閒容量,惠普可以激活附加的容量。

我們會在稍後討論專門的HP技術,這裏是一個簡要的概述。惠普有一種解決方案稱爲即時容量(Instant Capacity),客戶可以購買一臺服務器,CPU超出所需要的量。即時容量CPU物理上已經安裝在機箱裏,但並未激活,也未被系統中的操作系統所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它們可以激活,購買這部分CPU的價值在激活的時候才體現出來,而不是在購買的時候。另一個解決方案是臨時容量,可以短時間打開iCAP CPU以處理峯值負載。

還從前面那個例子講起。我們可以購買一臺64顆CPU的服務器整合10個工作負載,但有36顆是固定容量,另外28顆是即時容量。這樣的配置比全部64顆都按固定容量方式購買要便宜得多。加上一些臨時容量的許可證後,用戶就可以在所有工作負載都繁忙的時候激活最多64顆CPU。儘管這種情況極不可能發生,但它提供了一種衡量的方式,確保服務器能夠處理任何峯值組合,同時因爲客戶只爲實際打開的CPU付費,降低了成本。

靈活性令容量規劃簡化許多

前述的靈活性意味着供應不足發生的風險大幅降低。如果某一個工作負載異常增加或者增長速度超出預期,系統中有許多空閒資源可以幾乎實時取出,以滿足應用程序需要。用戶無需購買一臺更大的服務器並移植工作負載,只需要激活附加的資源並將其安排給工作負載即可。

虛擬化還可以縮短部署新服務的時間

虛擬化的另一項優勢在於,新的工作負載可以快速部署在現有的空閒容量上。當前購買一臺新服務器的流程大約是:

1. 容量規劃,決定服務器規模;

2. 獲得新服務器購買資金;

3. 訂購服務器;

4. 等候服務器發貨;

5. 安裝服務器、操作系統、支持軟件及應用程序運行;

6. 測試新服務器/軟件,確保可以在生產環境中正常發揮作用;

7. 將服務器加入生產環境中。

這些步驟中的大多數在虛擬環境中也需要,而且最費時間的步驟都可以縮短或者完全不需要。

1. 還需要做容量規劃,但不需要非常精確,因此這一過程可以縮短;

2. 資金批准可以快得多,因爲資源已經可以使用,因此只需要一部分或完全不需要追加資金給新的工作負載;

3. 因爲使用的是現有的服務器,所以無需訂購新的服務器。這一步驟被創建新的虛擬環境運行應用程序所取代。通常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就可以完成;

4. 無需等候服務器到貨。這是流程中最顯著的節約時間的一步;

5. 還需要安裝操作系統,支持軟件及虛擬環境中運行的應用程序,但無需給新服務器在數據中心找地方並安裝上線。另外,如果新的應用程序可以在現有的服務器上運行,或者分區上已經安裝了該軟件,這一步可以非常短;

6. 新的服務器/軟件組合還需要測試,以確保在生產環境中功能正常;

7. 還需要把新的服務推出到生產環境中。

目前已經看到客戶最多可以把新服務推出上線時間縮短至原來的1/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