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bochs運行Linux Kernel-2.4.0

上一篇博文講了如何製作bochs硬盤鏡像並且將grub裝進去,這樣我們可以在啓動bochs後進入到grub界面。

這篇博文我們將2.4內核寫入硬盤鏡像,這就可以使用bochs直接啓動內核了。

我的實驗系統是這麼部署的:CentOS 6.4 VMware虛擬機上修改代碼和配置文件,用git做版本管理,同時還開着另一臺虛擬機RedHat Linux 7.3,專門用來編譯內核代碼,畢竟2.4內核很老了,編譯環境不能使用現代Linux系統,必須使用2001年左右的系統。每次在CentOS上修改完代碼或配置就在RedHat上用rsync將數據同步下來,進行編譯、安裝、測試,這樣最方便。用於開發的系統不必反覆重啓,用於編譯的系統就是實驗平臺。


編譯內核(這一步在RedHat上進行)

這一步在這裏就不展開講了,我對內核做了精簡,不必要的選項全部關閉了,大大縮短了編譯時間。其中,

Block devices  ---> RAM disk support

這個選項也被我關閉了,那內核啓動的時候自然就不需要Initial RAM disk (initrd)了,所以待會兒更改grub.conf的時候不用配置下面這一行了。

initrd /boot/initrd-2.4.0.img

在RedHat上編譯完內核後,arch/i386/boot/bzImage 這個文件就是內核核心了。如果執行 make install 的話,這個文件會被複制到 /boot/vmlinuz-2.4.0。我們不需要安裝這個內核,而是直接將bzImage複製到CentOS上做後續處理。

掛載硬盤鏡像

緊接着上篇博文,我們將上次的hd.img繼續掛載

losetup -o 32256 /dev/loop0 hd.img
mount -t ext3 /dev/loop0 /mnt

這兩步其實可以只用mount就能一步做到

mount -t ext3 -o loop=/dev/loop0,offset=32256 hd.img /mnt

不過我更喜歡兩步到位,清晰明確。

寫入內核

將bzImage複製到 /mnt/boot/,也就是複製到我們的硬盤鏡像第一分區的boot目錄內。這裏順便重命名爲vmlinuz-2.4.0,看着正規一些。

cp bzImage /mnt/boot/vmlinuz-2.4.0

修改grub.conf

我們上一篇博文安裝grub時,所有的相關文件都是用的宿主系統CentOS 6.4的,所以grub.conf必須要修改一下才能適合我們這個新內核。

gvim /mnt/boot/grub/grub.conf

只更改啓動項部分就行了,改成這樣

title kernel-2.4.0
    root (hd0,0)
    kernel /boot/vmlinuz-2.4.0 ro root=/dev/sda1

按照grub的約定,root (hd0,0)表示grub的根分區在第一塊硬盤的第一分區(自0編號),注意這指的是grub被安裝的分區,不是操作系統文件系統的root分區。

kernel /boot/vmlinuz-2.4.0 指明內核文件是 /boot/vmlinuz-2.4.0。當然,這個路徑是站在hd.img硬盤鏡像的角度看的,也就是說硬盤鏡像內第一分區是/分區,該分區下有個boot目錄,裏面含有內核文件vmlinuz-2.4.0。後面的ro表示以只讀的方式掛載操作系統的root分區,而root=/dev/sda1則指明文件系統的root分區在第一硬盤的第一分區。

卸載文件系統

umount /mnt/
losetup -d /dev/loop0

bochs配置

這裏開始使用剛纔製作出來的hd.img可啓動內核鏡像,這裏麪包含2.4.0內核。

  1. 運行bochs命令會出現命令行菜單,選擇3. Edit options開始編輯配置,進入12. Disk & Boot options,把4. First HD/CD on channel 0設爲hd.img,這個過程需要輸入hd.img的一些參數例如柱面數、磁頭數、每磁道扇區數,其他的參數保持默認即可。

  2. 然後進入15. Boot Options,把1. Boot drive #1: floppy改爲disk。

  3. 內存可以不設置,也可以隨便設置下,進入7. Memory options->1. Standard Options->1. RAM size options後,將memory size設爲32,將host memory size設爲64。

  4. 返回到最開始的菜單,選擇4. Save options to...保存下配置,命名爲kdebug.bxrc

  5. 再選6. Begin simulation開始模擬。內核啓動開始。

內核運行

啓動內核之後,你會看到bochs開始啓動內核,最後在掛載VFS時出現panic

BIOS Vendor: The Bochs Project
BIOS Version: Bochs
BIOS Release: 01/01/2007
Starting kswapd v1.8
SCSI subsystem driver Revision: 1.00
request_module[scsi_hostadapter]: Root fs not mounted
request_module[block-major-8]: Root fs not mounted
VFS: Cannot open root device "sda1" or 08:01
Please append a correct "root=" boot option
Kernel panic: VFS: Unable to mount root fs on 08:01

這很正常,因爲我們的硬盤鏡像第一分區內除了/boot目錄下有點東西外其他都是空的,內核啓動時啥都找不到,自然要掛掉。

過段時間等我研究內核有了進展我會再寫一篇博文,講講如何從RedHat Linux 7.3中抽取必要的文件寫入鏡像,讓內核能夠正常進入系統,不過這一步非常麻煩,能不能實現還不好說。

本文做到這個程度已經足以調試內核了,應該能調試到文件系統初始化部分。

下一步就是Fire up DDD開始調試內核,DDD這個宇宙最強調試器深得我心,一開始看到它簡陋的界面曾讓我失望過,不過當我見識了它宇宙最強的調試功能——數據結構可視化之後,它就成了我永不離手的一件神兵利器。DDD就是這樣,低調不露鋒芒,但是當你祭出它時,天下間將沒有難調的程序。

DDD——讓天下沒有難調的程序,就是這樣。

參考資料:https://www.gnu.org/software/grub/manual/legacy/grub.html#fn-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