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35萬年薪難求才 都去了微軟和谷歌

騰訊研究院負責人鄭全戰最近比較忙。他不是忙於軟件開發,而是忙於招人。

上個月,鄭全戰往返奔波於北京、上海、武漢、合肥、深圳五個城市的高校之間,最密集的一個星期,他在天上的時間超過12小時,“我們真的是求賢若渴”。

這個研究院是騰訊投資1億元組建的,也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個研究院。目前,這個研究院正面臨一個窘境:他開出了35萬元年薪,卻很難找到那些優秀的人才。那些國內的優秀人才,或者選擇出國,或者選擇去像微軟和谷歌這樣的“大公司”。

35萬年薪與人才之困

騰訊投資1億元組建了研究院,基於騰訊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的一句話:“騰訊研究院要組建一流的人才團隊、打造一流的互聯網技術研究平臺、創造一流的創新環境、實現一流的用戶價值。”

這些所有 “一流”的實現必須依賴於高端人才的引入和培養。而眼下襬在鄭全戰面前的,是頂尖人才引進的瓶頸。兩個多月的招聘中,鄭全戰的腦海中時常浮現出“遺憾”這兩個字: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好苗子,對方卻進了跨國公司。

“中國每年的畢業生中,互聯網領域最頂尖的人才,七成以上都去了微軟和Google這樣的跨國公司。”鄭全戰說。

張皖志是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碩士研究生,從事人工語音合成的開發工作,深得導師器重,他的導師希望他完成碩士課程之後可以留在所裏繼續服務,幾經挽留之下,張皖志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美國的征途。

“實際上,中科院計算機所在這個領域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但是大家還是願意去具有國際背景的企業和機構。”張皖志的一位同學這樣描述。

張皖志的學弟江介峯曾經在2002年微軟研究院作爲訪問學生工作了三個月,他向記者表示:“在微軟研究院的三個月讓他有機會結識許多技術上的‘牛人’,雖 然壓力很大,但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據他介紹,中科院自動化所每年畢業的研究生中有超過半數都選擇了海外 留學或者進入外企的技術部門,留在國內的只是小部分。

據記者瞭解,作爲國內計算機頂尖科研機構之一的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現象並非個案,相隔不遠的清華、北大等計算機專業每年都有超過大量的畢業生把留學或者進入外企放在第一選擇。

騰訊研究院從人力資源部那裏拿到了年薪最高可達35萬的支持力度,“我們將提供不亞於任何一家頂尖互聯網企業的薪酬待遇”,但在鄭全戰這個有着十多年開發經驗的技術人員眼中,對於頂尖人才的引進,待遇不是唯一。

剛剛發佈的騰訊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目前騰訊的註冊賬戶和活躍賬戶數分別達到7.153億和2.887億。自2004年上市以來,騰訊的股價已經上升了十多 倍。騰訊每天最高同時在線的人數則超過3260萬,在全球範圍內除了微軟的MSN Messenger之外已經沒有對手。

儘管答卷已經相當出色,但是讓鄭全戰頭疼的是,應屆畢業生中對於騰訊的認知與“自主創新的高科技企業”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這也可以從記者與江介峯的談話中 得到印證,雖然對騰訊研究院不大瞭解,但是他還是認爲就算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他還是願意去有大量技術積累的微軟或者Google。

騰訊聯席CTO熊明華則講了一件小事,前不久,美國有家公司特意找到騰訊,想購買騰訊在美國申請的一個專利,這是第一次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國申請的專利。

“我們擁有400多項互聯網方面的專利,這在本土的互聯網企業中是最多的。”鄭全戰認爲騰訊在即時通訊方面的技術積累並不輸於國際國內任何一家企業。

專利的背後是人才的積累,從國際互聯網巨擘的手中搶人,就是爲自己爭得生存空間,騰訊研究院,已經卷入了這場本土互聯網企業的人才爭奪戰。

頂尖人才應該如何成長

熊明華認爲,作爲頂尖的人才來說,不能只顧眼前,需要有長遠的生涯規劃。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既然有能力,就應該相信自己不論在哪裏能夠做出有價值的東西,對於你來說,給不給你機會做就是能否成長的關鍵了。

鄭全戰坦言,對於跨國軟件巨頭而言,大部分的畢業生去中國研究院的第一年,是接觸不到核心技術的,就算做了幾年之後,想做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通過長達十幾層的審批,最後被總部批准的也只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的時候做的事情是總部交給的任務,自主創新的空間並不大。

熊明華也表示,微軟研究院有兩個特點。第一,微軟主要以發表論文爲主,特別是微軟中國,但是對騰訊來說論文不是重點,也不會把這個作爲一個考評研究院的成 果的指標;第二,微軟的研究院做了不少的非常理論性的研究,比如說數學方面、物理方面、生物方面的非常偏的理論,騰訊不會去做。

此外,因爲融資比較困難,中國的土壤類似於YouTube或者Facebook這樣的企業也不容易成長,“Facebook最關鍵的一點是在初期無論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賣,但是在中國因爲不同的風險投資,做到這一點很難。”

鄭全戰表示,作爲優秀的人才來說,去Google或者微軟受到的重視度,可能遠遠不如在騰訊,優秀的人才進入騰訊馬上就可以做核心,這樣無論是從他學的東西、或者說他發揮的影響力以及成長的速度上,都是無法相比的。

鄭全戰非常看重個人的情商,在他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他表示,騰訊研究院的骨幹將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上的,一種是管理上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團隊合作,要善於把他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團隊”。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高級人力資源總監Danielle Monaghan提出了360度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戰略,她表示,微軟的培訓不僅包括“對每個員工的技術寬度和深度、產品開發機制、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方 法,以及微軟公司文化的培訓”,還包括“對領導和管理才能的培訓”。微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爲每一位員工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空間。

對於頂尖員工,微軟則提出了“絲綢之路學者計劃”,通過讓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頂尖員工有機會到Redmond總部進行崗位輪換,以達到更好地瞭解公司文化、工作方法並且與總部建立起良好的聯繫的目的。

未來在哪裏?

包括騰訊在內的所有互聯網企業都需要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未來在哪裏?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或者也不會有標準答案,鄭全戰給出的是3年後的未來:“三年後3G已經普及了,手機上網的帶寬和性能瓶頸都將被科技的進步打破,互聯網的熱點將轉移到移動設備上。”

在騰訊研究院目前關注的六大領域中,不論是分佈式存儲、數據挖掘還是無線寬頻互聯網,都是互聯網未來三五年之內的核心,“長遠來看,中國互聯網是一個最好的新興舞臺”,鄭全戰相信在自己的手中,將做出“中國互聯網的基礎平臺”,未來互聯網的應用都將在這個平臺上實現。

鄭全戰認爲,在整個互聯網業界,中國常被認爲是美國互聯網趨勢的拷貝,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基本上可以在美國找到原型。其根源在於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時 間還不長,行業的技術創新無法形成規模。而微軟、Google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通過設立研究院,對研發持續投入,爲行業儲備技術人才,這種做法不僅保障了 自身產品的持續創新,也爲該行業和地區的技術進步做出長期貢獻。

在熊明華眼中,騰訊做研究院有兩大目標,一個主要是爲騰訊未來三到五年的發展奠定一個核心技術 競爭力,第二個目標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來對中國的整個互聯網的技術水平起一個促進作用。

熊明華舉了YouTube的例子,“它一火,國內出了100多家做視頻的,這100多家最後真正能留下來的可能只有三到五家,我敢肯定,這三到五家的技術都是在最前面的。互聯網企業拼完資金、市場之後,歸根到底還是在拼技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