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 vs. STEC:錯過 or 無視?

收購STEC是希捷奪取企業級固態盤市場領導權的最佳途徑,但良機已經錯過……
 
上週的某一天早晨傳來消息:存儲行業的老大EMC後發先至,在一個多月的拉鋸戰之後,硬是以24億美元的價格搶走了Data Domain,比NetApp最初的報價高了六成。
 
俺們老大很佩服EMC,乃曰:這家公司多有遠見啊,那麼早下手收購VMware,賊划算。
 
是啊,當遠見落後於競爭對手的時候,還可以用錢來補救。所以,競購Data Domain這事兒,真正可稱得上懸念的,就在於EMC是否真的想買。因此,隨着EMC顯示出足夠的誠意,NetApp的出局便只是個時間問題。
 
至少從收購戰的角度來看,有雄厚財力爲依託的EMC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相比之下,年營收在存儲行業排行第二的希捷(Seagate)則顯得過於猶疑,屢失良機。
 
當然,Data Domain的收購案與希捷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無獨有偶,就在Data Domain因EMC與NetApp的競購而成爲關注焦點的同時,遲早會對希捷構成重大威脅的STEC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在宣佈第二季度財務表現超出預期的一天之內,STEC股價大漲30%;分析師預計STEC今年的收入將增長41%,而且幾乎所有增長都來自於其ZeusIOPS固態盤(SSD)產品線。
 
我們知道,Data Domain的重複數據刪除技術可以減少企業對用於備份和歸檔的二級存儲設備的空間需求,而STEC的固態盤也可以降低主存儲設備中高轉速FC/SAS硬盤驅動器(HDD)的使用量。作爲企業級硬盤市場上無可爭議的霸主,高轉速FC/SAS硬盤驅動器是希捷主要的利潤來源,因此, STEC將帶給希捷的威脅和機遇,要超過Data Domain之於EMC。
 
從EMC到NetApp、HDS、HP(惠普)、IBM,前幾大存儲廠商都以STEC爲唯一的固態盤供應商。事實上,考慮到中高端存儲系統對雙端口(FC/SAS)和高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除了STEC,眼下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正如Objective Analysis分析師Jim Handy所說,STEC的優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即使現在有人進入這個市場,在他們從STEC這裏爭奪業務之前,也至少需要一整年的時間先經過OEM質量測試。”
 
然而,希捷似乎有些不以爲意。在他們看來,一則自身具有足夠的FC/SAS接口和企業級驅動器設計經驗;二來企業級SSD的市場規模還非常有限,希捷尚有足夠的時間。
 
於是,希捷選擇了自力更生,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固態盤產品。
 
謠言?
 
就在EMC搞定Data Domain的前兩天,投資銀行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分析師Kevin Vassily在提到STEC的發展前景時聲稱,希捷在其固態盤開發項目遇到麻煩,並且在2010年都不會推出用於測試的產品。
 
希捷在2008年10月宣佈由LSI承擔其企業級閃存驅動器的系統芯片(SoC)設計工作。Kevin Vassily指出,正是與LSI的合作遇到困難,令希捷不得不轉向一家初創廠商(如SandForce)來尋找到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這也表明在2010年年中之前希捷不會推出任何用於測試的產品。考慮到一款新產品的認證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基於STEC的經驗),似乎2011年年中是任何有競爭力產品面市的最早時間。
 
希捷很快予以否認,表示將在2009年內如期發佈其首款固態盤產品。隨後有人指出,Vassily說希捷會選擇和一家初創廠商合作可能削減人們對任何即將發佈的新產品的信心,因爲這樣的合作或許會導致這些產品發佈的延期。考慮到這種誤導信息出自一篇談論STEC發展前景的文章,所以可能是Kevin Vassily更偏向於STEC的緣故。
 
無論如何,希捷與STEC之間的齟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4月,希捷就曾起訴STEC,聲稱後者侵犯了自己的四項專利。STEC方面對此指控不屑一顧,表示希捷只不過是被固態盤製造商們穩步前進的態勢給嚇壞了而已,這麼做無非是不希望別人發展得太快。有分析指出,希捷在固態盤方面一直比較保守,可能是擔心衝擊自己穩定的傳統硬盤業務。
 
希捷對待固態盤的態度確實是過於保守了。筆者當時就認爲,希捷應該選擇收購STEC,而不是起訴。這是前任CEO Bill Watkins的一大敗筆。
 
失機!
 
即使希捷能夠如期推出固態盤產品,其競爭力如何也令人擔心。從目前瞭解到的情況來看,希捷的首款固態盤並沒有採用SAS或FC接口,而是非常大衆化的SATA接口,容量在120GB左右。不管2.5英寸或是3.5英寸,這個規格都將淹沒在衆多的競爭對手之中。三星的2.5英寸SATA固態盤已被Dell EqualLogic PS6000S iSCSI存儲系統採用,Intel的X25E更是咄咄逼人,還有衆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固態盤提供商……
 
退一步說,就算希捷很快能夠提供FC/SAS接口的固態盤,要追趕STEC也殊非易事。問題的關鍵在於,希捷在固態盤領域的戰略是一種典型的“跟隨者”思維,而沒有把企業級固態盤和企業級硬盤驅動器當作一個整體——企業級驅動器——來考慮。
 
目前,企業級硬盤驅動器的市場規模還遠大於企業級固態盤,因此希捷還是企業級驅動器市場上的老大,應該站在“領導者”的視角來統觀全局。
 
明眼人都能看出,企業級固態盤侵吞企業級硬盤驅動器市場之勢已成,只是個多少和時間的問題。除非傳統的硬盤技術有重大的突破,否則企業級硬盤驅動器的市場,光靠保是保不住的。其他的固態盤供應商搶奪企業級硬盤驅動器市場的決心,是不以希捷的意志爲轉移的,希捷最佳的應對手段是讓自己也成爲企業級固態盤市場上的老大,左手換右手,就算有些損失,總好過落於他人之手。
 
收購STEC,爲我所用,是希捷在企業級固態盤市場上取得領先的最佳途徑。反之,在固態盤領域並無足夠積累的希捷,若只靠多年經營硬盤驅動器發展下來的合作伙伴(如LSI),不要說追上STEC,恐將眼睜睜地看着越來越多的玩家跑在自己前面。遠的不說,擁有NAND技術且甫一出手即在固態盤市場小有所成的Intel,去年底便與具備SAS和FC接口經驗的日立環球存儲科技(Hitachi GST)結盟,擬於2010年年初推出首款合作產品。如果雙方的項目都如期完成的話,希捷今年年底推出的SATA固態盤能否達到Intel X25E的水準尚未可知,而Intel和日立環儲馬上就有FC/SAS固態盤了……
 
不過,就算希捷想收購STEC,“能不能”也是個大問題。現在STEC的市值已經超過12億美元,略高於接受NetApp第一次報價之前的Data Domain。這意味着,即使沒有類似EMC的競購者,收購STEC也要擲出15億美元以上的籌碼。雖然最近兩週,在上季度業績總體向好的刺激下,希捷的市值回升到了50億美元以上,但還不足以搞定STEC。
 
可是,希捷收購STEC的難度,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大的,甚至可以說,曾經是唾手可得:
 
希捷
STEC一年半以來的股價走勢,及幾個關鍵時段與希捷的股價對比
 
  • 2008年年初,EMC宣佈將在高端Symmetrix DMX-4存儲系統中採用STEC的企業級固態盤,隨後STEC的股價從3月初的不到6美元,一路攀升至6月初的14美元,增長近200%。在此期間,希捷的股價呈緩慢下降態勢,但仍在21美元之上,有足夠的能力收購STEC。然而,希捷在幹什麼?CEO Bill Watkins宣佈起訴STEC……
  • 此後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步顯現,雙方的股價都一路下跌。到11月中,STEC降到3.52美元,希捷尚有4.87美元,可Bill Watkins的帥位已經風雨飄搖,無暇他顧。
  • Steve Luczo重掌大權之後,希捷的局勢趨於穩定,股價逐漸回升,5月初已接近8.5美元。STEC的漲勢要好一些,不過也還沒超過10美元,希捷仍有機會。
  • 接下來,STEC的股價就是一路狂漲,本月初已突破25美元;希捷近期雖有亮眼表現,股價也纔剛過10美元。受制於只有四成的股價,希捷的市值僅爲STEC的四倍,幾無實力發動收購。
  •  
    不管STEC是否願賣,希捷是否想買,筆者想說的是,希捷曾經有機會以一個現在看來相當划算的價格,將STEC收入帳下,從而在一年前就領跑企業級固態盤市場(而不是前幾日身陷SSD產品將大幅延期的傳言),無奈——錯過了……
     
    如果繼續無視這一點,希捷的固態盤業務發展前景……委實堪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