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配對研究:SATA2浪費,SATA3纔對

         2012年固態硬盤價格大幅降低之後,1美元買1GB容量的目標終於實現,這大大地推動了固態硬盤的普及。但是不少消費者把固態硬盤買回家之後會發現,同一款固態硬盤在不同平臺上的差異非常明顯。那麼升級固態硬盤是否會遇到瓶頸,該如何解決呢?今天我們通過實際的測試,一起來研究一下。 

 

研究結論:經過《電腦報》的實際測試,固態硬盤如果搭配SATA2接口使用,讀寫速度總體將被拖慢36%。意味着即便是一塊256GB、價格上千元的最先進的SSD硬盤,性能也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最大瓶頸是接口

與機械硬盤相比,固態硬盤雖然價格相對較高,但擁有讀寫速度極快、無噪音再加上抗震性強的優點,綜合性能足以秒殺機械硬盤,因此一推出便備受用戶的關注。在選購固態硬盤的時候,對主控芯片、閃存顆粒,甚至是接口都是用戶重點考查的。但是好產品爲什麼發揮不出好性能呢?這就與用戶主板的磁盤接口有關了,而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2001年SATA接口正式推出,其採用連續串行的方式來實現數據傳輸從而獲得較高傳輸速率,早已取代IDE接口成爲存儲設備的標準接口。目前主流的固態硬盤清一色的採用SATA3接口,但是使用SATA2接口主板的用戶數量仍然爲數不少。知道SB850南橋芯片推出之後的AM3、AM3+以及APU平臺,6個原生SATA3接口才成爲AMD平臺的標準配置。相比之下,Intel就顯得比較吝嗇了。直到2009年底,纔在P55主板上首次出現基於第三方芯片橋接的SATA3接口。6系列芯片組主板中,P67與H67只原生提供2個SATA3接口,而入門級的H61則根本沒有提供這一接口。也就是說即便是你用上了最新的LGA1155平臺,也很可能在使用較老的SATA2接口。


 

圖說:SATA官方標誌

 

傳輸速度的不同是兩種接口的最大差別,SATA2接口又稱SATA3Gbps,其傳輸速率只有300MB/s;而又被稱爲SATA6Gbps的SATA3接口,傳輸速率達到了600MB/s。也就是說,SATA2.0和SATA3.0接口的理論速度相差一半。由於主流機械硬盤200MB/s不到讀寫速度,使得即便SATA2也能滿足其對於傳輸速率的需求,所以用戶完全無法感受到兩者的區別。但是最新的固態硬盤,紛紛採用SATA3接口之後,其理論讀寫速度動輒300MB/s以上,甚至達到500MB/s。因此SATA2接口顯然無法滿足固態硬盤對於傳輸速率的需求。這就使得這些只提供SATA2的平臺升級固態硬盤時會遇到傳輸速率的瓶頸。

 

性能測試:差距明顯

測試平臺:

處理器:Intel Core i7 2600K

內存:宇瞻 DDR3 1333 4GB

固態硬盤:浦科特M5P 128GB

主板:華碩 P8H77-V LE

電源:航嘉 多核R85 450W


 

爲了讓大家直觀地瞭解到磁盤接口對於固態硬盤性能的影響,我們進行了實際的測試。硬件上選擇了最新的浦科特M5P 128GB固態硬盤,採用的是Marvell第三代主控88SS9187,搭配東芝19nm閃存顆粒,持續讀寫速度分別爲540MB/s和340MB/s,性能足夠強勁,可以反映出兩種接口對固態硬盤性能的影響。測試方法就是將固態硬盤分別接在華碩 P8H77-V LE 主板的SATA2和SATA3接口上,在平臺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用測試軟件測出成績。

 

 

SATA2/SATA3接口性能對比

測試項目

SATA2接口

SATA3接口

HD TunePro v5.00讀取速度

200.4MB/s

327.2MB/s

CrystalDiskMark 持續讀寫速度

272.1/209.5 MB/s

507.7/211.7 MB/s

CrystalDiskMark 4K QB32讀寫速度

191.3/177.7 MB/s

269.7/204.1 MB/s

ATTO Disk Benchmark讀寫速度

284.3/210.5 MB/s

533.3/212.2MB/s

AS SSD Benchmark 順序讀寫

264/193.6MB/s

498.8/202.1 MB/s

AS SSD Benchmark 4K隨機讀寫

21.1/36.7 MB/s

22.98/47.6 MB/s

AS SSD Benchmark 讀寫尋道時間

0.117/0.094 ms

0.097/0.079 ms

PC MarkVantage HDD

34329

47029


 

 

 

綜合性能對比還包括了尋道時間以及PC MarkVantage的性能

 

從上面表格的測試成績可以看到,即便是相同的平臺,但是將固態硬盤插在不同的接口上,由於SATA2傳輸速率的瓶頸存在,其性能表現也會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其中表現得最爲明顯的就是持續讀取速度了,這款浦科特M5P 128GB固態硬盤的理論最大讀取速度爲540MB/s,但是使用SATA2接口時,在各款測試軟件中得到的成績均未超過300MB/s。其中成績最高的是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中得到的284.3MB/s,而在HD TunePro v5.00中僅測得200.4MB/s,爲最低速率。相反將固態硬盤插到SATA3接口上時,其持續讀寫速度會有比較明顯的提升,幅度至少可以達到1/3。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中,固態硬盤的讀取速度達到533.3MB/s,這個成績已經非常接近理論成績。而即便是在成績最低的HD TunePro v5.00中,也達到了327.2MB/s。

不光是讀取速度,用AS SSD Benchmark 測試讀寫尋道時間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使用SATA3接口時,無論是讀取還是寫入,固態硬盤的尋道時間都有明顯的降低,在實際使用中固態硬盤的響應也會更加靈敏。在PC MarkVantage的HDD項目中,使用SATA3接口時的得分爲47029分,整整比使用SATA2接口時多了12700,表明其性能有了明顯的提升。

但是由於測出的實際寫入速率都在300MB/s以下,而SATA2接口的傳輸速率完全可以滿足此時的需求。所以在固態硬盤在連接到SATA2接口時,將數據寫入硬盤時,幾乎沒有區別。但是在體現讀取速度的開機時間、文件打開、遊戲讀取等操作時,用戶能感到比較明顯的差異。

 

解決瓶頸比較難

那麼對於老平臺用戶該如何解決SATA2接口的性能瓶頸呢?從目前來看,除了換成最新平臺之外,這個瓶頸暫時無解。不過這種升級方式花費較高,除了H61用戶可以通過換主板解決之外,LGA775、LGA1156平臺用戶只能通過升級平臺解決,花費較高。而如果用戶的主板上兩種接口都有提供,那麼就應該選擇SATA3接口來接駁固態硬盤。需要注意的是,各家主板上SATA接口的顏色各不相同,用顏色來判斷接口的類型這種方法並不科學。建議用戶仔細查看主板上的標準,就能找到正確的接口。

那麼電腦城裏賣的SATA3接口擴展卡呢,實際上並不靠譜。市面上主要有PCI以及PCI-E ×1兩種接口的擴展卡,但是PCI插槽的傳輸速率只有132MB/s,而PCI-E ×1插槽的傳輸速率也僅爲250MB/s,連SATA2接口都比不上,用起來反而會使得固態硬盤性能進一步降低。


主板磁盤接口處都會明確標示出接口的類型

 

 

延伸閱讀

固態硬盤的發展歷程

固態硬盤已經算不上什麼稀罕玩意了,但是作爲硬盤界的後起之秀,到今年也才24歲,其經歷了艱辛漫長的發展歷程。1956年,IBM公司用50多塊24英寸的碟片製成了世界上首款硬盤,隨後IBM又推出了溫徹斯特硬盤,其技術一直沿用至今,併成爲計算機存儲的主流設備。

而固態硬盤的起步就要晚得多了,上世紀七十年代,StorageTek公司才開發出了第一個固態硬盤驅動器,產品性能不穩定、價格較高,所以並未在當時產生多大的影響,就被人遺忘了。直到1989年,第一款固態硬盤終於面世,容量僅1MB的產品價格可以達到3500美元,而且其性能也低於當時的機械硬盤。不過固態硬盤穩定性高等特性使其在軍事、醫療等領域還是獲得了不少用戶的認可。又過了17年,固態硬盤開始進入消費市場,2006年三星率先發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盤筆記本電腦。2009年,固態硬盤終於嶄露頭角,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各大廠商蜂擁而來,固態硬盤正式開始普及。2010年2月,鎂光發佈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接口固態硬盤,終於突破了SATAII接口300MB/s的讀寫速度極限。


 

IBM 350 RAMAC是現代硬盤的雛形,足有兩個電冰箱那麼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