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

修煉,修煉!
人生本身就是不斷的修煉。修煉對人生之重要,說高了是追求境界,說低了是快樂生活;說大了是爲了事業,說小了是爲了生存。
然而修煉本身卻是一個接一個的痛苦甚至煎熬的過程。之所以痛苦,是因爲修煉本身就是每天對自己的挑戰,之所以叫做修煉,就是因爲你必須做你不善於甚至不願意做的事情。
譬如說學習。你可能會說,學習嘛沒什麼痛苦啊,我最喜歡學習啦,當年上學的時候我總是名列前茅,樂在其中呢。別急,老劉當初也這麼棒。問題是從生到死不斷的學習,真正的"活到老,學到老",試問天下有幾人能夠做到?且不說那些看起來"功成名就"的人再也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就算是年輕人很多也是出了校門就不想再碰書本。實際上,沒有任何外在動力的學習實在是少之又少,人們的學習,通常都是因爲受到了某種外界的壓力,包括過上退休生活的老人家們。回到打工的現實生活,不斷的學習會把人們搞得食不甘味、寢不甘寐。爲什麼呢?通常是源於角色的轉換。這種轉換在人生中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種,是上下的轉換,譬如你從小兵升到了連長,你就要學習如何管人,再升,你就要學習如何"搞政治";也有"倒過來"的情況,譬如你從封疆大吏轉到天子腳下,你就得學習如何寫好奏章,你就要學習朝中禮儀;再一種,是工作的變換,譬如你原來工程師做得好好的,偏偏喜歡上了銷售,於是你就得學習怎樣和客戶打交道;再譬如你原本是銷售,卻忽然變成了諮詢的角色,你就得學習做顧問的思維方式和一整套的做事方法。關鍵之處在於,這種角色的轉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因此在不得不學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多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在這樣的時候,如果你告訴自己說,這就是修煉嘛!或許,就會"痛並快樂着"了。
再說"適應"。任何人在一個地方呆慣了,換了環境都會緊張,甚至有時候會感到無所適從。譬如你原來所處的是一個開放的集體,大傢什麼事情都可以暢所欲言,忽然間你換到了一個關係敏感度很高的地方,你就會覺得鬱悶,因爲首先你可能不敢再像從前那樣大聲說話,而且就算你有說話的機會你也必須小心翼翼、摘詞酌句,免得惹出意料不到的麻煩。"倒過來",如果你從前被人家管慣了,突然間變得十分的自由,你同樣會覺得無所適從。從"技術"上講,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地方的做事方式和習慣,就算同樣一個公司,一個部門,如果換一個領導,或者換一種策略,也會導致很多的變化,適應這種變化就是重要修煉的一種。以老劉的觀察,除了剛剛離開校門的學生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較低之外,越是有經驗的人,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越高,反抗心理也就越強。因此,要真正能夠做到"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就只好在這種變化當中主動地修煉自己,別無他法。如果你真的修煉到家,你能夠把環境改變了也說不定。
修煉也並非完全都是被動,"追求"就是相對主動的一種,說"相對",是說你並不是非做不可,有誰規定一個人一定要有追求呢?然而追求本身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因爲所有追求的驅動都來自於競爭。在追求中的修煉大概是最痛苦的一種了,然而也可能是最叫人享受的一種,前提是你真的把它作爲一種修煉。因爲,任何追求都有可能失敗,其實對於修煉來說,成功與失敗是一樣的--有時候可能會因爲失敗使你登到更高的修煉境界。因此對於你來說,叫做"Nothing Lose。"不算阿Q吧?
曾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這個"省",是修煉的關鍵。許多的心得體會在"省"中獲得,不信?您也"省"一"省"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