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閱讀找一個強大的驅動力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查理·芒格

閱讀的重要性已經成了一種共識。

首先他是一項跨越時代,不被時間侵蝕的投資。

過去所有的閱讀內容,都將成爲構建我們認知體系的元素。

其次閱讀是強化底層“通識性”能力的一個過程。

比如理解能力、記憶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等,這些無論在任何行業都有其用武之地。

但有很多人放棄閱讀,即使是那些閱讀者的羣體中也只有一小部分關注自己的閱讀效率的 ,另外注重閱讀效率卻不一定懂得閱讀技巧。

美國著名教育家莫提默·J. 艾德勒曾在暢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寫道:

就算他們知道那本書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閱讀,還是失敗。

原因就在他們不知道做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如何將精神集中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會一無所獲。

他把閱讀主要分爲兩大類: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

所謂主動閱讀大都出於個人成長或興趣。

出於興趣的閱讀,通常停留在舒適區,在個人成長的效率上有些緩慢。

雖然主動閱讀能獲取更高價值的知識,但這些知識點卻以碎片化的形式散佈在大腦中。

因爲未被加工和系統化的整合,它們之間並沒有建立有效鏈接,這些知識最多也就只能算是碎片化的信息。

不知道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羣人,遇到什麼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但實踐和動手能力卻很差。

這就是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的一種體現。

知道很多經濟學原理,卻寫不出一個基礎的公司營銷方案;知道很多心理學原理,卻處理不好與伴侶之間的關係……

原因其實很簡單,現實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多重因素組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解決所有現實問題。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所學知識進行融合,內化成一種思維。

而這種煉化知識的過程,最有效的方式應該就是寫作了。

當然也會有人認爲是現場表達。

可問題是現場表達的場景十分有限,你無法將所有所學的內容都找一羣人說給他們聽,但寫作卻可以做到。

那麼如何將寫作與閱讀搭建起來? 這需要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這裏來說一下我個人的經驗,供你參考:

1、帶着主題去閱讀

在翻開一本書之前,先構思好你下面一篇文章的主題,然後在閱讀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找。

有目的性的閱讀,有助於理清思路,變得更加高效。

這種把相互關聯的知識進行搭建的過程,就是在強化自己的體系化思維。

2、對閱讀內容進行標註

我比較喜歡在書本上做筆記,這樣下次在翻閱時,就可以連同上次閱讀時的思考,一起查閱。

標註的方法分很多種,適合自己的最好。

我一般會分三個標籤:引用、知識、案例。

引用——即爲具有較高的普適性且概括性極強的名言警局,將其從行文中抽離出來,不會影響其含義。

知識——即爲支撐文章的框架性觀點,具有很強的啓發意義,這種內容我一般會將其摘抄下來,分類保存,所以通常也會被我標註成:摘錄。

案例——即爲有趣、具有啓發性的事件,這種我一定會進行歸類保存的,方便下次使用。

3、記錄靈感

除了在書本上做筆記外,閱讀前會準備兩隻筆(紅黑兩色)和幾張A4紙。

紅色筆記錄與文章主題有關的書中內容和觀點,黑色筆記錄自己的發散性思考結果。

4、列提綱

合上讀本,結合閱讀前的寫作主題和閱讀內容,給將要寫的文章列一個大綱。

至於那些與文章主題不相關的價值信息,整理歸類,放入寫作素材庫內。

這些都是我多年摸索出來的,比較有效的以寫作爲驅動力的閱讀方法。

當然適合自己的纔是最高效的。

有很多小夥伴,會選擇先把一本書看完,然後寫上一篇1500字左右的書評或讀後感。

其實文章有一半內容都是對書本內容的羅列。雖不能說這種方式無效,但至少屬於低效。

在我看來,閱讀時一旦碰到讓自己頓悟的點,就應該將其和相關思考內容記錄下來,然後在將它們整合成一篇文章,發表出去,接受讀者的反饋。

所以我在將一本書閱讀完後,通常會伴隨着4—10篇文章的誕生。(有些大部頭甚至超過20篇)

閱讀是一件被大家曲解較爲嚴重的事情。

讀1本和100本書同樣被稱爲閱讀;一分鐘讀20個字和100個字同樣被稱爲閱讀;讀書後產生很多啓發性思考和什麼都沒留下也同樣被稱爲閱讀。

這就像吃飯、跑步,有些人吃出健康、跑出健美;而有些人卻大腹便便、膝蓋受損。

樊登在奇葩大會上就曾說過:

讀書不是業餘活動,讀書是必需品,讀書是一個要命的事。

所謂要命的事,無非是其重要性關乎到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存。

閱讀是門值得一生修煉的課程,它蘊藏着巨大的寶藏等待着我們深挖。

真誠的邀你一起不斷探索,享受閱讀的快樂!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期待能在評論區收穫您關於閱讀的觀點和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