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多讀少不如讀對

簡書上讀書專題永遠不缺關注,幾乎每週都會有寫作者寫關於閱讀的文章,而且總會引來針鋒相對。確實,讀書一直是個頗具爭議又能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無論是主張多讀書還是少讀書、甚至是不讀書,不能否認的是,當我們持有某種觀點時,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已經讀了很多書,否則不會得出自己的觀點。

小時候,我們在被勸讀時聽到的最多的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許這句話確實有它一定的道理,不過這句話應該是在我們的應試語文教育的前提下才成立吧。在我們的語文教育——作文課中,語文老師經常會鼓勵我們多讀所謂的好文章,而且要把裏面的所謂好詞好句背下來,等自己在寫作文的時候把這些好詞好句用上去,哪怕這些好詞好句在整篇作文中顯得不倫不類也不要緊。甚至,在我的義務教育經歷中,還有過語文老師把歷屆學生中被認爲是佳作的“滿分”作文發給我們,讓我們背下來,等在期末考試(印象中好像是小學升中學時的那次考試)時默寫到卷子上去。在這種分數至上的畸形教育中,多讀書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至少我們可以在作文考試中得到高分了。

而當我們離開了義務教育階段,進入高等教育(包括高中和大學)之後,背“佳作”已經無法給我們帶來優勢了,此時鼓勵我們多讀書的理由是,多讀書能讓我們的視野更寬廣,寫起議論文、論文來更加有理有據、更加全面。在這個階段,多讀書確實讓我們的議論文論點顯得全面了很多,然而卻顯得更加沒有自己的觀點。當現在回過頭來再去重讀當時寫的議論文,可能會發現通篇文章我們都在既支持正方、又支持反方;或者是既反對正方,又反對反方,那麼我們最終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呢?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了——“模棱兩可”!在老師、教科書有意識地引導之下,我們過度使用了辯證法,辯到最後沒有了什麼都沒能證明。

接着我們終於熬過了分數至少的學生時代,走上了工作崗位,由於我們沒有了分數的壓力,沒有了寫作文、論文的壓力,被勸讀也就越來越少了。基本只有看報、關注新聞的人會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在新聞中看到勸市民多讀書的呼籲,同時伴以的往往是本國、本地的人均閱讀量與其他國家、地區(通常是數據遠優於我們的)的對比。但是由於缺少了利益驅動(除了那些時常需要寫文件的特殊行業、職業),又加上平時工作、生活壓力的襲擾,這種呼籲的成果通常只停留於紙面上,幾乎沒有實際成效。

我本人也勉強算是個喜歡讀書的人,但是僅僅是讀書而已,當我讀完一本書之後,如果你來問我這本書怎麼樣?這本書講了些什麼?我會很直截了當的告訴你“不知道”。也許有人會覺得驚訝,但這確實是事實。雖然我不是那種“快速閱讀”(不要和那種高效讀書法聯繫起來,我所指的僅僅是速度快)的人,但是確實在讀完之後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

我喜歡讀書,但更喜歡買書,讀書那會從網上買了許許多多的書(非教科、教輔書),房裏的藏書已經把書櫥都壓得變形了,除了書櫥還有好幾個銀行用的那種鐵櫃子裏也放滿了書。這麼多的藏書中,至少有6分之一是屬於買了從沒翻閱過(或翻閱過,但沒讀完)的書,不知這個比例算高嗎?

在我讀了很多書之後,尤其是當我在讀社科類書籍時,我發現,有些類型的書不是讀的越多越好。這裏以管理學類學術書籍爲例,從學術角度來看,管理學本身作爲一門學科,有着各種各樣的學派。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學派的理論研究?初涉管理學時,我們通常很難選擇,於是我們就會選擇各個學派的都讀一下,而當讀多了之後,有時又會覺得迷茫,好像每個學派的理論都有問題嘛?又感覺好像每個學派的理論都很對?這時可能就會出現幾種選擇:

  1. 通吃各個學派,成爲集大成者。
  2.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學派
  3. 從中選擇一個最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學派
  4. 放棄管理學

在這些可能的選擇中,前兩種應該算是最理想狀態,但是卻又是最爲艱難、前途未卜的道路,並非普通人可選,那得是有一定的敏銳感知力的大牛才能做到。第三種選擇是最爲現實的,但是難免會出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出現。

對於學術研究性讀者來說,可能各個學派的理論研究都涉獵是必要的,這有助於他們更好的研究自己的觀點。但是對於像我這種只是對管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讀太多學派、太多書的可能只會讓我們的觀點更爲混亂。

(讀)書不在多,有心則行。讀書不在多少,而在於讀的書對自己有沒有效果?是否能讓自己在某個領域有所見解?是否能提高我們的境界?只要讀對了書,哪怕終身只讀一本書,也能讓自己受益終生。與其在這裏糾結多讀書少讀書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如去選擇一本對的書,去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精神糧食。至於怎麼才能找到這麼一本對的書、讓自己受益終生的書,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