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摩旅經驗分享之致新入坑摩旅的老同學劉

我的摩旅經驗分享之致新入坑摩旅的老同學劉
引子

星期三一早,老同學退伍老兵劉給我發微信說已經提了豪爵鈴木DL250-A,然後讓我就摩旅用裝備給一些建議。劉同學從2014年起就說想買,現在終於下手了,恭喜恭喜!其實我知道4年前他說出想買的那一剎那,摩旅的種子就在心田裏種下啦,只是等待最恰當的時候發芽。本來想就在微信說點個人經驗供他參考,轉念一想還是抽空寫個文章比較好,寫出來的東西需要經過認真思考,這樣經驗給到別人纔有意義。

其實我的長途摩旅也就是14年5月份的那次爲期30天近1W公里的單人摩旅西藏(川藏進青藏出),那以後都是近距離短途旅行。摩旅應該是有癮的,我總感覺每到5月感覺有些魂不守舍,就像愛抽菸的人沒帶煙卻看到有人剛好掏出煙來點着了深吸一口痛快吐出來的樣子,總想再跑一圈西藏。關於摩旅我的確在出發前做了一些功課,近些時段也一直騎行,就把個人累積經驗按選車、改裝、騎行裝備和安全騎行、摩旅方式和摩托車騎行專業教程等幾個部分來講,這樣比較成體系的講出來不僅對我同學有幫助,對一些即將入坑的朋友也有些參照意義。

1.選車

若摩旅要在國內形成摩旅文化,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我明顯感覺到了前進的腳步,國內已有專爲摩旅打造的摩托,並一直保持創新。關於車的選擇,原則是選擇適合摩旅的車型,再與自己的預算做交集就能確定選哪款車了。

第一步 車型選擇

首選專爲摩旅打造的車型,因爲這樣的車型爲摩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比如配置了充電口、前風擋,適合長途騎行的把手和坐墊等。大家注意到合旅行的大都是彎把跑車是直把,當你在路上旅行個十天半個月,你就體味其中的好處了。

第二步 品牌選擇

首選合資品牌,國內自有品牌專爲摩旅打造的車型不僅非常少,而且他們的鎖定的目標客戶對價格比較敏感,所以基於成本原因車本身的品質和騎乘體驗與合資的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那爲什麼不選擇全進口的大貿車?車價高,除非你已經退休有大把時間在路上或者真的不差錢,對於每年只有一段時間摩旅的話,購買十幾二十萬的摩托感覺有些浪費;萬一路上壞了,這些保有量少的車備件可着實不好找,當你的車子在路上趴窩了,你看着一輛輛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摩托車從你旁邊飛馳而過的時候,那種感覺我是懂的;合資品牌研發時考慮到了國人的本地化需求例如身高,因此更加適合大多數國人駕駛。

第三步 排量選擇

我買過兩輛摩托,一輛是國內品牌125的,一輛是合資250的。從我的騎行體驗來說,250的排量是最適合的,在國內的路上完全夠用,相對來說在某些路段125動力不夠,超過250的油耗有些偏高。一般來說排量越大車越重,很多騎過125的人會擔心250的車更難操控。我是在摩旅西藏前3天提的250的車,開始感覺還有些笨重,與車子相處了更長時間後熟悉了彼此後,竟然感覺越來越來越輕巧和更容易操控(提速、過彎和剎車等),感覺比125騎行體驗舒服太多,所以不用擔心車重的問題,擔心車倒地了扶不起來的,我們後續再講日常騎行的一些實用技巧。

第四步 預算設定

如果是真的熱愛摩旅,那我們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購買最想要的摩旅車,不要只追求性價比。騎着最想要的車與騎着湊合着買的車那感覺完全不一樣,那感覺就像你最終與你暗戀N年的女神結婚與你通過相親跟一個感覺還湊合的女生結婚,就是感覺還差那麼一點點的......

第五步 試駕體驗

這一點其實很難做到,汽車4S店可以提供試駕,賣摩托可以提供試駕的極少。我們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獲得駕駛體驗:一是看看周遭朋友是否有類似車型,可以藉着體驗一下;二是網絡搜索,看已經購買車友發佈的騎行體驗。

選車總結

經過上述五步,基本就能確定車型,具體的我就不推薦了,最主要是我試駕的車型有限盲目推薦是不負責任的,當然也因爲沒一個廠家給我廣告費。另外就是水車和來路不明的車都不建議考慮,這些車多數是辦不成了正規手續,摩旅路上經常碰到交警盤查,出了故障也不一定得到方便的維修。

我自己選擇的是豪爵鈴木GW250S,GW250的旅行版,當時買的價格不到3W。從買到今天4年多我一直都在騎,洗洗擦擦感覺還像是新的,從來沒因爲硬件故障把我撂在路上,到目前爲止也從來沒後悔我的這個選擇,即使檔位掛起來有些不順暢。

2.改裝

改裝的原則是真的需要,可要可不要的一律不要,釋放自由與自由沒問題,不要影響他人是底線。

  • 充電口和手機支架:如果所購車型沒有充電口,那就要加裝,導航和手機都要充電,我就自己加裝的;手機支架加一個,方便放置手機做導航等用途。

  • 邊箱和尾箱:沒有必要,特別是邊箱(指的是硬質的塑料或合金的)。加了邊箱車體變寬,但是很多人習慣只感覺到車把寬度,因此在會車時很容易因爲出現剮蹭導致安全事故。長途旅行的確需要攜帶很多東西,我們可以使用一個油箱包和邊包代替。油箱包可以放置騎行時經常使用(例如水杯)或比較重要的東西(例如證件錢包之類,以免邊包掉了或被偷);油箱包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騎行感覺累了可以把上身趴在上邊恢復體力。邊包是軟質的很能塞,相比硬質的邊箱其實可以存放更多的東西;當你車意外倒的時候,軟質的邊包可以起到緩衝作用保護車不會被損壞,若是硬質邊箱可能因碰撞自身都遭到損壞了。

  • 保險槓:建議加裝,車倒的時候可以緩衝一下,避免對人及車輛造成的損害。

  • 燈光:沒有必要加裝,自帶已經滿足實際用途,更不要加裝射燈和日間行車燈之類,有情況例如大霧開雙閃就可以。加裝額外的燈光可能對供電線路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你加裝的燈光會對其他駕駛者造成了影響從而也危機了你的自身安全。我在105過道上經常看到全副武裝的摩旅車左右保險槓上加裝了燈光,那個刺眼讓人特別反感。

  • 行車記錄儀:在當前國人風氣下,一定是要有一個行程記錄儀的,當然也可以使用運動攝像機替代。我是將閒置的普通車載行車記錄儀,稍做了些改裝安裝到前風擋內側的,小雨騎行也不會淋溼,日常停車時有很方便取下來。

  • 個性化摩旅標識:在風擋或油箱等處貼一些車貼類我覺得無傷大雅,扯個大旗我就覺得有些過了,增加風阻噪音不說,騎行中萬一旗子飛了把後邊開車人的視線矇住了,那就出大問題了。

3.騎行裝備

有一套自己專屬的騎行裝備非常重要,除了保證安全外,那種想那麼回事的感覺讓人預約,就像你參加婚禮一定要換上套裝一樣。這裏說到的騎行裝備包括頭盔、騎行服、騎行靴、騎行手套和通信設備等騎行所必須的裝備,僅以配合長途摩旅車型,不適合跑車和越野車之類。設備尺大小在購買時根據自己的尺寸選擇就好,不在討論之列,品牌和款式在淘寶或京東上還是有非常多選擇的,質量如何多看評價,不要只看性價比。

頭盔

頭盔在整個長途摩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我見過很多交通事故,很多是因爲頭部着地造成死亡的(在國外即使騎自行車、玩滑板或滑輪也都必須要戴頭盔,這麼要求是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只要我們騎摩托車,一定要戴上頭盔!!!經常看到幾輛跑車深夜疾馳,前面的帥哥倒是全服武裝,後邊的美女緊抱着帥哥的腰頭上啥也沒戴還長髮飄飄的,看着真讓人擔心啊。順便說下,看我文章後發現你的男朋友騎摩托帶你時他自己戴頭盔而不是給你戴,直接換人;如果他把僅有的頭盔給你戴,加倍珍惜了。

回到正題,我們說說頭盔的選擇。

  • 類型選擇:首選全盔最大限度保障安全,若你有近視就選擇揭面盔,這樣帶取眼鏡方便。

  • 材質選擇:首選碳纖維的,強度高質量輕。我2014年買的一般的揭面盔價格不到1000元,當時對頭盔沒有直觀感受,現在後悔沒再加些錢上碳纖維的。這個頭盔安全係數很高,確定是太重了,戴在頭上像頂了一口鍋,長時間騎行不僅影響頭部血液循環,而且對頸椎都造成傷害。當時我戴着頭盔在長途騎行七八天後感覺頭部和頸椎不舒服,當時以爲是疲勞或氣壓的原因沒特別在意,後來在給我太太買頭盔的時候才意識到是頭盔重量的原因造成的。

  • 價格預算:大廠生產的碳纖維全盔或揭面盔,價格根據自己的預算確定就好了,如同買車的預算一樣,買個自己最喜歡的就好了。

  • 關於墨鏡:購買時可以選擇自帶墨鏡的頭盔,使用非常方便也非常能保證安全。在摩旅西藏過程中過了很多隧道,有些隧道是沒有燈而且路況非常差(有石子和炮彈坑這種惡劣路面),我當時戴的是自己的近視墨鏡,很興奮要過一個黑隧道了,剛從明媚陽光下鑽進黑咕隆咚的隧道時雖然我開了燈光,但是還是發現眼睛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到,只感覺到輪胎碾壓小圓石的聲音,嚇得我本能的減速靠右行,待幾秒種眼睛適應裏面的環境後非常小心的駛出隧道並找到一個安全的位置停車,換上普通近視眼睛然後使用頭盔自帶的眼睛,後續遇到隧道就習慣性按一下頭盔墨鏡切換按鈕將墨鏡收起來,非常安全。

騎行服

騎行服的特殊面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安全,比如路面飛彈起來的小石子撞擊。綜合騎行舒適性和安全,我更加喜歡選擇多合一的,就是自帶護具且防雨的適合四季的騎行服,買上一套好的日常使用也就夠了。這種騎行服在關鍵部位(膝蓋、肘部和背部等)等增加襯墊,在良好安全騎行習慣下,就可以不用佩戴既不不方便又不好看的額外護具。在內襯裏還有一層防水衣,適合小雨天氣下騎行,當然也可以在氣溫較低的地方騎行,防水衣可以起到保暖作用。

手套

手套起到安全保護保暖作用外,就長途騎行來說還能有效減少行車中對雙手的震動不適感,你可以對比下戴手套和不戴手套你連續騎行1小時,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靴子

騎行靴可以保護腳踝,對於國際檔位的摩旅車來說,需要用左腳背勾檔位,若是普通的靴子時間久了勾檔位的部位會很容易破裂。至於是長靴還是短靴,看自己喜歡,經常長途旅行我認爲還是長靴好,與騎行服配合,即使在雨天靴子也不會溼的。

通信設備

在騎行時我們需要安全的撥打和接聽電話以及使用語音導航,配備專用頭盔藍牙耳機是最好的選擇了。我目前的解決方式是頭盔安裝了藍牙耳機(可以直接在這個耳機上操控),爲手不離開車把,我額外配了藍牙遙控器在左扶手把上,然後與放在手機支架上的手機通過藍卡配對就可以正常使用了。特別是騎行時一直要用的導航,有了藍牙耳機聽得非常清楚不用看手機屏幕,騎行也就更安全了。

4.安全騎行

安全騎行是個大環境問題,是路上所有交通參與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後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們是沒有辦法要求別人而只能要求自己,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把屬於自己的這部分做好。大道至簡,我把涉及日常安全騎行的幾點概述出來,基本也就夠了。

剎車

大家注意到碟剎的車五路是小汽車、摩托車還是自行車,一般都是前輪碟片大後輪碟片小,也即是說剎車主要是靠前輪作用多一些。與小汽車等四輪的不一樣,兩輪的摩托車和自行車剎車如何不翻車和如何最短時間內剎車是很有技術含量的。

首先剎車時前輪和後輪一定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車必須是直的,剎車前務必確認),這樣剎車就不會造成翻車!摩托車剎車後降速或停車的所需時長是前剎車和後剎車綜合作用結果,前剎車和後剎車的剎車分配比率與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快前剎車捏得越多,緊急剎車時甚至達到8:2的比率(前8後2),至於如何更好的剎車,則需要自己與車慢慢感受拿捏,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日常騎行一般都是專人專車,也就是你只騎行你自己的車,這樣因爲熟悉車況比較安全。關於剎車時先剎車還是先切離合,覺得的原則是根據車速,車速不到30km/h,你可以先切離合再剎車,也可以先剎車在切合離合;一但你是高速行車,比如120km/h一定是先剎車降速到安全車速再切離合,緊急情況下哪怕先剎車後停車導致熄火也要怎麼做,因爲先剎車可以牽制發動機通過檔位來控制車速,比你只靠前後剎車要來的可靠和有效得多,所以不要擔心先剎車會熄火,安全才是第一位。

過彎

瞭解完如何剎車我們再來看過彎,當然前提我們遵循這個口號“減速鳴號靠右行”。在老家的大別山騎行經常有180的角色外加大上坡的彎道,所以我們首先判斷彎道大小和坡度,根據判斷我們提前確定需要減到哪一檔。過彎的過程是:看到彎道做出降檔判斷 -> 在進入彎道前的直線路徑上完成降速減檔 -> 眼睛直接盯着出彎路線,持續加油門保持動力輸出 -> 順利過彎,加檔前進。眼睛直接盯着出彎路線可以確保我們過彎路線是可行的,我們的眼睛很神奇,是騎行時最精確的自動導航系統,以目標爲導向看到哪裏就能到哪裏,如果你只盯着彎道但是有問題,那麼十有八九就你會摔車。過彎中摩托車是需要持續穩定加油門的,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提供過彎所用的向心力,否則你會感覺車子都要往彎道那一側倒了。如此可以多加練習和體驗就可以成爲最安全的過彎高手了。

過路口

看到前方有路口,無論是十字、丁字口或小路口,一律減速並做好停車準備。摩旅路上,我經常看到從這些路口竄出一輛滿載砂土的土方車、或左右搖擺的自行車或晃悠悠的老人,在進入藏區後還經常有牛或馬跑出來,所以養成看到路口就減速並做好停車準備的條件反射是非常安全的習慣。

變道超車

變道超車首先要觀察情況打方向燈,再減一檔加速(沒錯,是減一檔加油門),達到距離後變換車到完成超車變道,然後加檔繼續前行並關閉向燈。

停車

提前確定停車位置觀察情況打方向燈,根據車速判斷剎車方式,待車完全停穩後掛到空擋,然後先放離合器,最後再放剎車熄火,以避免檔位不順暢導致未正常掛到空擋導致先放離合器導致車輛衝出

摩旅方式

摩旅有獨行的,也有成羣結隊的,我更加傾向於兩到三個人組成的小團隊,最好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當然前提條件是大家的車型差不多或一致,摩旅的理念也大致相同。從青海湖回蘭州的路上碰到一羣摩旅的人並一起跑了一段路,裏面從黃龍600到125各類車型都有,黃龍跑到160km/h,我在120km/h,可憐一臺125拼命的跑也纔到90km/h,當我從他左邊超車時感覺他車身都在飄。一路上我至少聽到3起因爲需要追趕團隊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一個人稍微有些麻煩,沒有人互相照應,比如我在成都吃晚餐時將車停在路邊,兩個年輕小夥子騎着摩托停下來徑自去撬鎖導致車輛差點被偷;比如住宿找旅店時你進入問詢或看房,你放在門口的車上的油箱包和邊包就不是很安全,有個兩人配合就完滿了。

如果是兩人出行,我是建議一人一臺車,除非你搭載的是你的太太,因爲坐乘摩托車也是有技術的,在路況複雜的情況下尤爲重要,否則在上坡和過彎道非常容易造成甩車。

摩旅專業教程

出發前我記得找到過一本翻譯自日本的摩托騎行教程,非常專業而又簡單明瞭,非常值得一讀。現在不知道放到哪裏去了,等我找到了就放在我的網盤裏共享出來。先分享你一下蒐集的視頻教程:鏈接:https://pan.baidu.com/s/11gdyAKMYENKuXr7Xy0FlLw, 提取碼:cd6a 。

寫在最後

劉同學,踐行自己的夢想是人生單程旅行中最快樂和幸福的事情,經驗分享文章也給你寫好了,所以準備準備開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