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韻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巷,我所生活了四十餘年的古城小街,凝結了整個城市的精神的家園。小巷是城市建築之中的一篇散文,是古樸厚重的畫卷,意味悠遠,耐人尋味。

或許人總有懷舊的情結,總有無法抹去的情懷。夜幕降臨,小巷裏的喧鬧聲比白天多了起來,穿梭的人羣,開張的店鋪,彷彿剛睡醒的少年,漫步於凝結着千百年來變遷的小巷,歷史的滄桑遺留在門廊、屋檐上 總能讓我回到從前的歲月,撩撥起心底蘊藏已久的情愫。

小時候,小巷是孩子們的天堂,每到傍晚時候,放了學的孩子扔下書包就集在小巷內遊戲玩耍。三五成羣,滾鐵環,玩彈珠、丟沙 包,最讓女孩子歡欣雀躍的當屬跳皮筋,四五米長的黑色橡皮筋有兩個人套着,另一個人自由自在的隨着自己的節拍跳,跳皮筋級別由腳踝到頭頂,“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挑、勾、踩、跨、擺、碰、繞、掏、壓、踢無數個花樣在小朋友的腳下變換着。這個遊戲鍛鍊的是孩子們的柔韌力和靈敏度。人總是貪玩的,那時候,常常跳到被奶奶叫回家吃飯,接着免不了是一頓挨訓。

奶奶是小巷的高望住的長者,她聰慧、爲人和善,卻有着慈悲爲懷的心,每每當鄰居家有困難或犯愁的事,只要奶奶出面調解說和,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小巷至今還延續這這樣的傳統,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生子做壽等事,小巷裏那些熱心的人便主動收齊各家略表心意的份子送往事家。儘管時代發展了,有些鄰居搬出了小巷,住進了高樓大廈,但是每每遇到小巷有事,總能在人羣中看到他們的身影。

北方的小巷與南方的小巷有着天壤之別,少了南方的依水而伴如詩如畫的景緻,多的卻是筆直清幽,少了南方的那種依依諾諾,多的卻是北方的豪爽厚重。如同這種城市中的小巷,門對門格式店鋪,一家挨一家。花燈初上,小巷裏便是人如雲集,熙熙攘攘,坐落在巷子兩邊的店鋪門臉依次張燈結綵,燈火輝煌,日用百貨,乾鮮果品,日用百貨和賣夜市的攤點,呈現一片熱鬧繁榮的景象。

人們都渴望現代化的富裕生活,城市的高速發展,高樓大廈林立,汽車多得玩具,這樣的想法是合理的,不過小巷裏這種親如一家的濃濃情意,以及熱鬧的氣氛和景象,確乎迥然不同。在這種快節奏的現代化的生活之中能保留一絲東方的古典神韻,作爲心靈的足跡和調節,能不說是一種韻味麼?

有人說,牧馬人隨水草而居,吉普賽人隨性漂泊,還有一種人卻因風景而居。北方的小巷的特點在於它既有江南小巷的清幽,又有北方特有的厚重淳樸,它將南方北方融爲一體,同時又能講東西方不同文化元素交相呼應。書院門和德福巷便是其中兩條,書院門是靠着古城南門的小巷,小巷不是很長,西連古城南大門永寧門,東接碑林博物館,書院門源於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的高等學府,現在是古城的仿古文化街。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築,書院門570多米長的街道,集中了上百家店鋪。在二三層雕欄樓閣上,掛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書寫着文萃閣、醉書軒、聚香齋、皓月宮等店名。這裏的店鋪門面既不像江南商號那樣纖巧秀麗,也不同於北京大柵欄那樣富麗堂皇,而是古樸敦厚,門面很少有繁瑣的裝飾,牌匾、楹聯,還有深狹的門道,顯示了一種儒雅祥瑞、深藏若虛的氛圍。街道爲青石鋪砌,這裏能體會到西安不同於別處的城市風景。這樣的一座城市,小巷不僅僅是在書本上,當一個輝煌的城市漸漸從歲月裏走遠的時候,至少,它會留下一個足跡,耐人尋味。而德福巷是一條充滿小資情調的街道,小巷長不足200米,一家接一家地開滿咖啡屋、酒吧、茶館,就連名字也氣得很雅皮很有情調。德福巷咖啡屋的出現,既是市場的需求,同時也讓人們領略到了西安古文化和現代氣息相融和的魅力。德福巷的繁榮與發展,成爲古城日益開放的一個寫照。如今德福巷與古色古香的書院門古文化街東西爲照,遙相呼應,成了傳統文化區中一條最有“洋味”的街道。

城市因小巷而俊美,小巷因其特有的魅力而悠遠,如果把書院門比喻成以爲舊時的書生,那在他西邊遙相呼應的德福巷必定是一位風情萬種的女子,當我踏在這兩條青石鋪成的小巷,如同人生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相逢,內心感受到的是一幅畫或一杯茶。

都說人是會變的,而小巷也隨着社會的發展變短了,變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