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一、“中國現代文學史”概念
(一)文學史
1.學科位置
現代的文藝學(文學學)分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三個分支。它們在研究的範圍、對象、任務、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的原理、範疇和判斷標準等類問題的研究。
文學批評:文學批評是以文學作品爲中心兼及一切文學活動和文學現象的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
文學史是對編年的系列作品的研究。文學史作爲一門學科的產生是在19世紀之後。中國最早對文學作品的系統的編年研究是“詩文評”、“文苑傳”等等,直到20世紀之後才轉爲“文學史”的寫作與教學,此乃晚清以來中國人的自覺選擇。而“文學史”在20世紀中國學界的風行,主要得益於“科學”精神、“進化”觀念以及“系統”方法的引進。
2.時間位置
整個中國文學按照時間順序一般分爲四個歷史階段: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
古代文學
——鴉片戰爭(1840年)
近代文學
——《文學改良芻議》的發表(1917年胡適)
現代文學
——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1949年)
當代文學
3.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
文學史既是文藝科學,也是一門歷史科學,它是以文學領域的歷史發展爲研究對象的學科。文學史的研究對象是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重要文學現象的上下左右的聯繫,文學發展的規律性等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
(二)中國現代文學史
1.時間
“中國現代文學”在時間上指的是1917年1949年這時期內所發生的文學現象。
2.性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現代文學”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更爲重要的是,它與中國傳統文學(古代文學、近代文學)有着性質上的區別,是一種與古代文學有着巨大差異的新文學。這些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在語體形式上,現代文學使用的是現代漢語(即白話),而傳統文學使用的是古文言或古白話。
其次,在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藝術形式等等方面,現代文學都具有“新”的特點。所以,現代文學這一概念本身還揭示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現代”性質。
“中國現代文學”指的是“用現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表達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學”。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過程即形成“中國現代文學史”。

  1. “中國現代文學史”歷史分期
    1、1920年代文學:1917年——1927年,五四時期和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的初創期,形成了五四文學的啓蒙傳統,文學與思想解放的關係最爲密切。
    2、1930年代文學:1928年——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期,形成了革命文學傳統,文學與革命的關係最爲密切。文學分化爲左翼革命文學和人文主義(自由主義)文學。
    3、1940年代文學:1937年——1949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的轉折期。由於戰爭,文學被分割爲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和淪陷區文學。在解放區形成了工農兵文學傳統,成爲新中國成立後文學發展的源頭。文學與戰爭的關係最爲密切。
    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價值標準:現代化與現代性。
    1、以何種標準來衡量中國現代文學史?
    新時期以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衡量標準是:是否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傾向,以及這種傾向表現的是否深刻、鮮明。這一標準對作家作品進行思想評價時強調了政治思想,有很大的侷限性。很多反帝反封建傾向不鮮明的作家作品得不到正確的評價。
    於是又提出了“文學現代化”的概念,它包含了文學觀念的現代化,作品思想內容的現代化,作家藝術思維、藝術感受方式的現代化,作品表現形式、手段的現代化,以及文學語言的現代化等多方面的意義。
    但在1990年代後期又興起了有關“反思現代性”的討論。討論對80年代確立的單一、同質的文學現代化尺度進行了重新考量。現代性討論帶來了一元文學史觀的瓦解,釋放出了新的研究空間。
    三、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是中西文學結合的產物,與中國傳統文學和外國文學都有着密切的聯繫。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也意味着“中國民族傳統文學的現代化”與“外國文學的民族化”。
    1、白話的繼承
    中國文學本身就存在文言與白話兩大傳統,只不過文言是正宗,白話的地位遠不及文言。明清兩代所創作的《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等白話小說以及宋元明清時期的戲曲等,都是中國現代漢語(白話)產生的基礎,學習借鑑的典範。而且,白話也吸取了文言的優點和長處,以之補足白話的不足。五四文學革命正是繼承和發揚了白話文學傳統,最終以白話取代文言,使白話文學成爲中國文學的正宗。
    2、“人的文學”觀念的影響
    “人的文學”是以人爲本的人道主義文學。這一觀念雖然最終被認爲來自西方,但中國自明代中後期開始,也開始出現類似的文學觀念和創作,如李贄的以自然人性論爲基礎的“童心說”、公安派和竟陵派的“性靈說”;《牡丹亭》等創作也表現出人文主義情思。晚清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文化先驅提出了“新民”文學觀和“人性”文學觀,在創作上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以及“文界革命”,追求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五四文學革命中“人的文學”觀念的產生和建構不能完全排除上述觀念的影響,只不過超越了上述觀念,極其自覺地將“人的文學”建立於以個人主義爲本位的現代人學思想的基礎之上。
    3、中國古代文學和民間文學的滋養
    中國現代文學作家,尤其是第一代作家,凡是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都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學修養。如魯迅受中國古代文學語言的影響形成的純熟的文學語言,受莊子、屈原精神以及魏晉知識分子反抗世俗精神的影響形成的剛健通脫的行文風格;郭沫若的詩歌創作受到屈原、李白、王維等等許多中國古代詩人的影響,……。
    民間文學屬於中國傳統文學的一部分,它也滋養了許多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創作,尤其是1940年代解放區文學的產生和創作主要得益於中國的民間文學,如趙樹理的小說,李季的詩歌等等。

四、中國現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關係
中國古代文學向現代文學轉換的最終完成意味着中國文學從此開始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軌道。世界其他民族文學作爲中國文學的參照系,爲中國新文學的建構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可資借鑑的經驗。中國新文學的生成是在本民族的固有血脈中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學的先進因素,進行了文學系統內部的自我調整。所以,中國現代文學對比古代文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學的影響,尤其是以歐美文學爲代表的西方文學。西方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刺激和啓迪是巨大的,簡直難以估量。中國現代文學就是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1、文學觀念的變革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結束了閉關鎖國的狀態。就是在這一時期,外國的思想文化學說被介紹了進來。它對中國固有文學觀念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文學歷史進化論
中國固有的文學觀念是“復古論”,文學進化論是在西方的“進化論”學說影響下產生的。
1898年,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即《天演論》,遂將“進化論”介紹給了中國。對於西方來說,“進化論”其實最主要的是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理論,但,當這種理論被引入中國後,它主要被用於社會學領域,在中國影響巨大,甚至成爲幾代人的一種信仰,影響了中國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進程。
進化論爲革新者提供一個基本的精神與理論的支撐。對於致力於變革中國傳統文學的五四文化先驅們來說,這一理論再合適不過了。胡適、陳獨秀等人正是以此爲理論基礎提出了“文學歷史進化論”。他們強調“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因時而進,不能自止”,因爲舊文學與其時之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係,所以,舊文學必然被新文學取代。這種觀點是他們批判舊文學最重要的理論武器和精神支柱之一。
(2)“人的文學”觀念的確立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學”的觀念完全是基於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想。他在《人的文學》一文中,首先介紹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如何發現了人,人道主義如何主張“靈肉一致”的人生,西方和俄國的人道主義文學創作真實嚴肅地反映社會人生,如何區別於中國古代的文學等等。
(3)小說與戲劇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中國傳統文學中,詩文的地位最高,而西方文學觀念中,小說與戲劇的地位最高。
晚清時期,梁啓超等人從“新民”的目的出發,提出了“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以及“文界革命”。其中,影響最大,最爲成功的當屬“小說界革命”。他們是從啓蒙出發,看重的是小說啓蒙的作用和新民的社會功能,因此,認爲小說的價值高於經史。戲劇觀念的更新也是從啓蒙的角度出發的。他們認爲戲劇是教育大衆最有效的工具。陳獨秀說:“戲館子是衆人的大學堂,戲子是衆人的大教師。”他們所認可和提倡的不是中國舊有的戲曲,而是一種全新的西方話劇形式,《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早期戲劇,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西方話劇的翻版。
(4)語言觀念的變革
因爲早期的文化先驅們看到歐美、日本等國,“言文合一”帶來了文化的普及,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他們認爲中國的“言文乖離”是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提倡以白話取替文言。早在1897年,裘廷樑就在《蘇報》發表了《論白話爲維新之本》,開始倡導白話和俗語。最終,經過幾代知識分子努力,到了五四文學革命,白話文終於取代文言文,成爲官方承認的書面語言。192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終於規定從1922年起一律廢止用文言文編寫的國文等教科書,改用白話文。
2、西方文學爲中國新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鑑的經驗
大量的翻譯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主要的翻譯家有梁啓超、嚴復、林紓、蘇曼殊、周桂笙、吳檮等,他們主要是用文言翻譯。嚴復的《天演論》對中國現代作家的思想觀念影響巨大,而林紓翻譯小說的影響在當時更是無與倫比。此外,還有周氏兄弟的翻譯小說集《域外小說集》,以及徐念慈、包天笑等的譯作。五四時期出現了很多文學社團,此期的翻譯文學主要由這些文學社團及其期刊和作家譯介。翻譯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學思想、藝術形式、文學語言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許多作家的創作都直接從世界其他民族文學中汲取營養和經驗。如茅盾的《子夜》與左拉的《金錢》的關係;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易卜生、契訶夫以及奧尼爾的戲劇對曹禺戲劇創作的影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