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 | 李開復:人工智能或取代人類50%重複性工作

前言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近日表示,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重複性勞動、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不需要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等領域。

本文經 DIGITIMES 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出處

文章編輯:小雨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近日表示,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重複性勞動、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不需要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等領域。

9月2日,李在其第二本人工智能新書——《AI▪未來》發佈會上闡述了AI技術如何引領未來,從科研、行業、投資等角度預測了未來15年的發展趨勢以及人們在未來的AI時代如何自處。

人工智能的“黑童話”

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最可能發生的衝擊也是人們最關心的,是人工智能將大量淘汰傳統勞動力,很顯然會有不少行業,會因爲人工智能的興起而消亡。

在李開復看來,人工智能對就業構成的威脅來勢之快,遠超過多數專家的預期,藍領和白領都將捲入這一失業浪潮。“基於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在 15 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 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

他進一步解釋到,取代的工作主要集中於: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

事實上,這一幕已經發生。

2018年4月份在上海開業的中國建設銀行國內第一家無人銀行,全部用機器取代人類。又如,2017年10月份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財會等工作中,代替人類閱讀合同和文件。

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正不斷滲透,正如李開復在《AI▪未來》所擔憂的一樣,“真正讓我擔心的是真實世界裏大規模失業可能引發的嚴重衝擊,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動亂”。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全面來襲,應該怎麼做?

人工智能正帶走很多重複性工作,但人們並非因爲擅長重複性工作而爲人。

《AI·未來》中寫到,“唯有從‘人機協作’和發展‘關愛型工作’的角度來調整未來的就業崗位,同時鼓勵創意型工作,才能真正減輕人工智能對就業造成的巨大沖擊,並且讓人類發揮自己的特有價值。”

(圖:四種與人工智能共事的方式;源於李開復TED演講《人工智能如何拯救人類》)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也所見略同地表示,“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充分認知自身職業特點或職業規劃與人工智能的關係,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提升崗位價值。”

人工智能是否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但面對新時代的到來,仍有許多事情可以做。

“我們應該接受傳統工作崗位正在流失的現實。”李開復樂觀表示,“人工智能將作爲分析工具與人共事,人類將溫暖傾注於高同情性工作。我們可以區分自己通過獨特擅長的工作兼具同情心和創造性,充分利用我們獨一無二的頭腦和內心。這就像記者開始使用Word寫新聞,或者是攝影師開始使用Photoshop。這就是: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存的藍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