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模式之策略模式的Python實現

1. 策略模式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策略模式解決的應用場景是這樣的: 在業務場景中,需要用到多個算法,並且每個算法的參數是需要調整的。那麼當不同的行爲堆砌到同一個類中時,我們很難避免使用條件語句來選擇合適的行爲。我們需要解決的是把算法封裝起來,達到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算法的客戶的效果。實際上就是把算法模塊給完全獨立出來,並且易於配置、修改和擴展,實現“開閉”原則。

通俗來講就是針對一個問題而定義出一個解決的模板,這個模板就是具體的策略,每個策略都是按照這個模板來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新的策略時就可以直接按照模板來寫,而不會影響之前已經定義好的策略。只要在分析過程中聽到需要在不同時間應用不同的業務規則,就可以考慮使用策略模式處理這種變化的可能性。

2. 什麼是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是一種定義一系列算法的方法,從概念上來看,所有這些算法完成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只是實現不同,它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調用所有的算法,減少了各種算法類與算法使用類之間的耦合。

策略模式的Strategy類層次爲Context定義了一系列可供重用的算法或者行爲。繼承有助於提取出這些算法中的公共功能。

策略模式的另一個優點:簡化了單元測試。每個算法都有自己的類,是可以做自己的接口單獨測試。

策略模式指對一系列的算法定義,並將每一個算法封裝起來,而且使它們還可以相互替換。策略模式讓算法獨立於使用它的客戶而獨立變化

3. 策略模式的具體實現

#!/usr/bin/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CashStrategy(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ass
    
    def charge(self):
        pass

class CashNormal(CashStrategy):
    def charge(self,money):
        return money
        
class CashRebate(CashStrategy):
    def __init__(self, rebate):
        self.rebaterate = rebate
        
    def charge(self, money):
        return  money * self.rebaterate
        
class CashReturn(CashStrategy):
    def __init__(self, return_standard, return_money):
        self.return_standard = return_standard
        self.return_money = return_money
        
    def charge(self, money):
        if money >= self.return_standard:
            return money - self.return_money
        else:
            return money
        
class CashContex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charge_type, *charge_parameters):
        self.charge_type = charge_type
        if charge_type == 'Normal':
            self.current_strategy = CashNormal()
        if charge_type == 'Rebate':
            self.current_strategy = CashRebate(charge_parameters[0])
        if charge_type == 'Return':
            self.current_strategy = CashReturn(charge_parameters[0],charge_parameters[1])
    
    def charge_money(self,money):
        #print(self.charge_parameters)
        return self.current_strategy.charge(money)
        
if __name__ == "__main__":
    charge_cash_1 = CashContext('Rebate',0.8)
    print('Rebate: ',charge_cash_1.charge_money(200))
    charge_cash_2 = CashContext('Normal')
    print('Normal: ',charge_cash_2.charge_money(200))
    charge_cash_3 = CashContext('Return',200,100)
    print('Return: ',charge_cash_3.charge_money(200))
        

Rebate: 160.0
Normal: 200
Return: 100

 

4. 策略模式與工廠模式的異同

相同點:

實際上,我們發現策略模式和工廠模式是很像的。本質實現上都是子類覆蓋父類,利用了語言的繼承特性

工廠模式中,每個要實現的,可以對應到策略模式中每個具體的Strategy

而工廠模式中的Factory,又可以對應到策略模式中的Context類。因爲都在裏面進行了對不同情況的處理(判斷要實現哪個類,判斷要採取哪種策略)

不同點:

用途不一樣
工廠是創建型模式,它的作用就是創建對象;
策略是行爲型模式,它的作用是讓一個對象在許多行爲中選擇一種行爲;

關注點不一樣
一個關注對象創建
一個關注行爲的封裝

簡單工廠模式只是解決了對象的創建問題,工廠需要包括所有的產品對象的創建,如果產品對象形式經常變化,就需要經常改動工廠,以致代碼重新編譯。所以策略模式就誕生了,策略模式---它定義了算法家族,分別封裝起來,而不是像簡單產品模式一樣定義所有的產品類讓他們之間可以互相替換,此模式讓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算法的客戶,使客戶擁有相同的訪問過程。

所以我認爲除了概念上的側重點不同(用途,關注點),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策略模式中,不同的模式之間可以相互替換,不會影響到使用算法的客戶。而工廠模式中,各個類不能相互替換。

 

參考鏈接:

1. 《大話設計模式》

2.  工廠模式與策略模式之區別 https://blog.csdn.net/gaibian0823/article/details/2784244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