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node.js中使用redis的性能

問題初現

某基於node.js開發的業務系統向外提供了一個dubbo服務,提供向第三方緩存查詢、設置多項業務數據並聚合操作結果。在QPS達到800時(兩臺虛擬機,每臺機器4Core8G4node進程),在監控平臺上出現了非常多的slow rt警告,平均接口響應達到60+ms,請求報警率達到80%+。

爲找到造成該服務吞吐量過低的罪魁禍首,業務人員在請求日誌中打點了所有查詢緩存的操作,結果顯示每個請求查詢緩存耗時在50-100ms之間跳動。查詢了redis-server的監控數據發現,不存在server端的慢查詢,在整個監控區間內服務端處理時間在40us徘徊,因此排除了redis-server的處理能力不足原因;

通過登錄內網機器進行不斷測試到對應redis server機器的端到端時延發現內部局域網的帶寬、時延與抖動足夠正常,都不是造成該問題的原因。

因此,錯誤原因定位到了調用redis client的業務代碼以及redis client的I/O性能

本文中提到的node redis client採用的基於node-redis封裝的二方包,因此問題排查也基於node-redis這個模塊。

瓶頸在哪

爲了在本地模擬線上環境的併發,可以做一個不是很嚴謹的測試:

async  ()=>{
    let  dd  =  Date.now()
    let  arr  = []
    for(let  i=0;i<200;i++){
        arr.push(new Promise((res,rej)=>{
            let  hrtime  = process.hrtime();
            client.send_command('get',['key'], function(e,r) {
            let  diff  = process.hrtime(hrtime);
            let  cost  = (diff[0] *  NS_PER_SEC  +  diff[1])/1000000;
            console.log(`final: ${cost} ms`)
            res();
            });
        }));
    }
    await  Promise.all(arr)
    console.log('ops/sec:',200*1000/(Date.now() -  dd),Date.now() -  dd);
}

會發現每個請求的rt都會比前一個請求來的大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https://si.geilicdn.com/viewm...
最後一個請求的rt竟然達到了257 ms!雖然在node單進程像示例代碼那樣併發執行200次get請求是非常少見而且愚蠢的(關於示例代碼的優化在在下節講述),但是針對這個示例必須找到請求delay增加的原因。
爲此繼續分析,redis client採用的是單連接模式,底層採用的非阻塞網絡I/O,socket.recv()在node層面是通過監聽socket的data事件完成的,因此先分析redis-client讀性能如何: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https://si.geilicdn.com/viewm...
上圖每段日誌的含義分別表示:

- data events trigger times: socket data事件觸發的次數
- data event start from prevent event: data事件距離上次觸發的時間間隔
- data events exec time(ms): 本次事件處理函數執行時間

上圖只是截取了最初的請求日誌,發現當第6次觸發data事件時,竟然距離上次觸發事件隔了35ms,在隨後的請求中會復現這種現象,因此這也就導致了在併發200次查詢請求時,每個請求的rt都會隨之增大,並且有些響應之間間隔了30ms。

從表象看造成問題在於redis-server發送的響應不是一個數據塊,而是多個數據塊導致觸發socket的data事件過多,而且data事件抖動過大導致響應之間存在30ms的突變(data事件是無法同時觸發兩次的,每次data事件處理函數執行完後才能繼續觸發下一個data事件);當然也有可能和socket寫入(即發送req)有關,如緩存請求等。爲了繼續探查,監控與socket寫入相關的接口 _write(),記錄每次寫入socket的數據時距離上一次寫入的間隔: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https://si.geilicdn.com/viewm...
可見,在使用redis-client發送請求時,write方法也不是瓶頸。

採用同樣方法,對socket的push()(該方法觸發socket的data事件)進行監控,發現socket的數據到達間隔抖動非常大: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https://si.geilicdn.com/viewm...
因此,造成redis-client併發請求下響應rt抖動較大的情況與單連接下響應數據到達本地的時刻有關,具體可能與底層libuv的緩存策略有關(筆者並未再往下探查)。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https://si.geilicdn.com/viewm...

在一個node實例中通過一個單連接與redis server通信,在高併發下會出現排隊等待響應的情況,並且有可能會出現響應rt雪崩效應(如上文demo所示),因此需要儘可能減少或緩存客戶端的請求數量,進行批量發送。

調優

1. pipeline(涉及到寫模式及時序)
2. script

對於pipeline方式,redis server是默認支持的。通俗點說,pipeline可以合併一系列請求一次發送,並將這些請求對應的結果一次性拿到。因此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響應次數,從而減少socket觸發data事件的次數,儘可能快的拿到響應體。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https://si.geilicdn.com/viewm...
需要強調的是,在node中,是通過底層socket的_writev實現一次發送多條redis命令的,_writev又叫做聚合寫,它支持將不同緩衝區的多條數據通過一次系統調用寫入目標流,因此性能上比每次寫單個緩衝區的單個數據來的好得多。在node的Writeable對象中,有cork和uncork方法,通過這兩個方法可以在node write stream中緩存多條數據,通過_writev一次性發送。

關於 _writev的數據結構

redis在拿到數據後,根據resp協議解析出命令集合緩存在隊列中,直到收到exec命令,開始批量執行命令集,並將所有命令執行的結果轉換爲數組返回給redis client。這樣就可以通過一次寫、一次讀實現高性能I/O。

async  ()=>{
    let  dd  =  Date.now()
    let  batch  =  await client.batch();
    for(let  i=0;i<200;i++){
        batch.get('vdWeex_com.koudai.weidian.buyer_1');
    }
    let rt = await batch.exec();
    process.exit();
}

而對於script方法,則是由redis client傳入script命令,在server端執行script邏輯,批量執行命令,並返回結果。同樣是一次寫、一次讀。

收穫

1. node socket默認採用writev 集合寫
2. 無依賴批量請求採用pipeline
3. eval script解決有依賴批量請求    
4. redis高性能體現在服務端處理能力,但瓶頸往往出現在客戶端,因此增強客戶端I/O能力與併發並行多客戶端纔是高併發解決方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