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過失致人死亡、闖禍帶來天價賠償……「教養教育」絕不容忽視

撰寫 /   ©  溫晶

當你身處熙熙攘攘的商場裏,瀏覽着琳琅滿目的商品,前方突然傳來孩子的哭喊:“我就要買這個!”你會想到什麼?

當你在超市中閒逛,被橫衝直撞的兒童用購物車撞到了腿,而他做了個鬼臉飛快地跑走,你又會想到什麼?

當你在擁擠的公交車上爲滿頭白髮的老人讓座,卻被旁邊的孩子搶走,怎麼勸說也不起身時,你還會想到什麼?

“熊孩子”,如今已經成爲一個特定的名稱,用來形容調皮的孩子。他們往往因年紀小、不懂事,並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做出一些令人無語、生氣的舉動。

而如今,“熊孩子”的行爲再次“升級”。從原本的亂翻東西、不守規矩發展到了現在的人身攻擊、破壞公共設施等。如果孩子已經出現這樣的行爲,但我們卻縱容不管,就很有可能生出更大的問題。

2014年6月8日,江陰璜土鎮桃花源小區一幢24層的高樓前,一名正在過馬路的22歲女子被從頂樓扔下的磚塊擊中頭部,當場死亡。闖下大禍的竟是兩名8歲的二年級小學生,他們從頂樓天台往下扔雜物、磚石等,造成了這位準新娘的死亡。死者家屬將兩名孩子及其監護人、小區物業公司一起告上法庭,索賠相關費用共計70餘萬元。

2017年4月16日,浙江寧波公共自行車工作人員發現有三個打算破壞公共自行車設施的小學生,公司在第一時間報警。經警方調查,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0歲,都在北侖東城小學讀書。從4月3日到4月17日,一共發生了5起小學生損壞公共自行車設施設備的案件,42輛公共自行車被騎走,42個鎖止器損壞,涉及金額高達15萬元。而這些孩子的家長在瞭解到需要賠償的情況之後,只是丟下一句話:“要錢沒有,讓派出所把孩子抓走吧。”

俗話說:“三歲見八十”,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往往在童年時就初見端倪。如果沒有家長的以身作則,並進行及時引導和挽救,孩子便會走上歧途。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教養教育的重要性。年輕一代的父母們由於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會不斷吸收良好的教育方法,注重對孩子多方面的培養。但實際上,儘管有着花樣衆多的教育課程,最重要的方法其實在於父母本身。

2018年10月16日,江蘇溧陽一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在給兒子送東西的時候,因爲擔心影響學生聽課,竟然悄悄脫下鞋子,赤腳走了四層樓。

網友們紛紛爲這位家長的行爲點贊,並且一致認爲,有了這樣的家長,孩子的素質必然不會低。

有着良好教養的人,會選擇在事件發生時首先反省自身,考慮他人情感,遵守道德規範。也正是有着良好教養的父母,才能教出同樣優秀的孩子。

教養缺失的表現有哪些?

➤ 不明善惡

兒童由於對世界缺乏認知,很容易不明善惡,做出一些過分的舉動,而自身卻無所察覺。如亂按電梯樓層、用玩具摔打他人、對其他孩子惡作劇等行爲,都是這種層面的教養缺失。

➤ 以自我爲中心

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和長輩的愛護之下,孩子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同時,由於平時養成了孩子予取予求的習慣,在面對外人時,他們也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爲,如搶奪其他孩子的玩具、向他人任意索要東西等。

缺乏尊重

我們遇到的許多“熊孩子”,都具有在公開場合大聲吵嚷、缺乏禮貌的表現。他們並不具備公共意識,在“家裏”與“外面”沒有區分。不僅如此,有的孩子甚至會上升到打人、罵人的程度。

爲什麼會缺失教養?

若要追究其教養缺失的原因,其實只有兩點關鍵:

首先,父母是否有目的地在這方面教育孩子

不作爲,是如今父母在面對孩子錯誤行爲的主要做法。他們一方面認爲說教太過於耗費精力,另一方面則將其視爲孩子“不懂事”的結果。沒必要、小題大做等想法促使他們逐步縱容孩子,最後釀成大錯。

他們沒有意識到教養也是需要孩子修煉的一門課程。只重視物質、成績、榮譽等表面的成就,卻忽略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質培養,是萬萬不可的。

其次,父母是否具備良好的自身影響力

作爲孩子最先接觸到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成爲孩子行爲養成的範本。孩子需要在模仿中不斷成長,而如果我們本身不具備良好的教養行爲,是無法薰陶出品學兼優的孩子的。

同時,我們更不該認爲,教育僅僅是嘴上說說。教育中經常講究“言傳身教”,其中的“身教”往往意味更爲深遠。

父母應該怎麼做?

✔ 教會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

兒童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是從父母處學來的。尤其是小一些的孩子,他們心中沒有規矩與對錯的概念,當他們做出錯誤的事情,如果沒有被告知“這是不對的”、“以後不能這樣做”,他們就會默認“這樣可以”。

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地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及時教育,在做對的時候及時表揚,才能讓孩子瞭解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 明確公共道德

網友們在“熊孩子”問題上經常說一句話:“你以爲這是你家嗎?”這揭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通常無法區分公共界限,也不知道從何約束自己的行爲。

我們可以詳細地向他們舉例說明:

什麼是公共場所?

許多人一起去使用的地方,比如電梯,比如地鐵。

爲什麼不能破壞公共設施?

除了我們之外還有許多的人要使用它們。父母甚至可以帶孩子去實地觀察一下公共設施對人們有多重要,不能隨意破壞。

爲什麼不能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

帶他們去觀察一下地鐵上有多少人在睡覺休息、商場裏有多少人在開心地逛街。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在公共場合行動的權利,但是需要彼此理解來讓這個環境變得更舒服。

在教育的時候,換位思考、娓娓道來比粗暴地說教更爲有效。

✔ 多讀好書

孩童時期是不斷汲取知識的階段,他們學習到的有利知識會使其更多地瞭解生活,在書中學到的許多道理會更深刻和具體。

同時,詩書的薰陶會讓他們“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富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有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思考,從而自覺地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我們要帶着孩子多讀有教育意義的書,並且要共同分析、交流看法,才能讓思想真正融入孩子的心裏。

✔ 父母薰陶最爲重要

正如前文所說,父母是孩子適應社會、學會生活的重要媒介。無聲無息、潛移默化的薰陶不直觀但更有效,默默地滋養着孩子的思想。如不說髒話、多爲家人着想、遵守公共規範等做法,都是無形的教育。

孩子其實就像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造就了鏡中的景象,決定了孩子的行爲。而同時,父母的形象也可以從孩子的反映中表現出來。

家庭教育永遠是父母的必修課,而我們也只有不斷反省自己,才能及時糾正,爲孩子帶去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成長爲一個更好的人。

© 聲明 / 本文由有來學公衆號(ID:youlaixue)原創出品,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