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必然,該慫慫-143

這兩日對李詠和金庸的去世,談的內容不少,金庸94歲可算是壽終正寢了,而李詠剛邁入50,應該是英年早逝,按理說更加令人唏噓。只不過因爲自己一直不太喜歡李詠其人,而金庸老爺子的作品給我帶來的歡樂和成長感受是非常多的,於是更懷念的是這位文人。即使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也直接可以忽略,他本人的品德操守,並不影響他作品的水平,至少從他的作品中我能夠體驗到一些美好的東西,於此足矣。作爲一個不愛看綜藝節目的人,基本這些主持人我都比較路人,不粉不黑,而李詠的形象不符合我的審美,也聽過一些負面的小道消息,形成了暈輪效應(應該沒用錯吧,是暈輪效應吧?),對他的成就就視而不見了。故而他的逝世,加上一些關於“吸毒”之類的傳言,也曾在腦海中一閃而過“果不其然”的念頭,並不感到多麼意外,想來也是挺冷漠的。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

今天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探討,又忍不住去翻馬哲的內容,“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發生聯繫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可能性趨勢。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發生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一種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趨向,必然性產生於事物的內部根據、本質的原因。”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在種種偶然性的過程中都包含着必然的東西,沒有純粹的偶然性。這和今天老師的表達是一致的,特別是疾病、事故等負性事件的發生,也許找到一個最本質的原因非常困難,但是對於高危因素的相關性研究,可以直接推理出發生發展的趨勢,可以說是“no zuo no die”了。

但是,這些是否也可以視作是自由意志的選擇?選擇了用忙碌健康來換取聲名財富,但身體是沒有得到放鬆和休息的,相當於高速公路逆行,不出事兒纔是僥倖。當最終迎來那個意料之中的結局,不知有幾人可以得到釋然的接受。什麼都想要,是不可能的吧。

對GAS的“該死”記憶法感到有趣,這應該屬於記憶策略中精細加工的諧音聯想法。對於“一般適應症候羣”之前一直掌握的不好,無法理解爲何最後會導致到衰竭階段。今天這麼一說,總算是有些門路,對於身心之間的聯繫有了更多的一些感受。

一般適應症候羣是機體爲了適應或應對壓力時所經歷的三個階段:一是警覺階段,發現了事件並引起警覺,同時準備戰鬥;二是搏鬥階段,全力投入對事件的應對,或適應壓力,抑或退卻;三是衰竭階段,此階段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資源,最後“筋疲力盡”。

面對壓力,有時候該慫是不是也得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