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人工智能教育領航者

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人,他們是被上帝吻過的。而肖睿應該就是其中之一了。

14歲就被吉林大學少年班選中,攻讀人工智能專業。

北大軟件學院特約講師,北大學習科學實驗室特約顧問,國內首批PMP(項目管理專家),與此同時還擔任勞動部和教育部行業崗位標準評審專家。

由於後來對教育行業感興趣,又拿下了北大教育學博士。

這種人,好像就是想做成什麼就能做成什麼……

初次見肖睿,和我預想的大不相同。他是有着很多高大上title的技術大拿,卻沒有傳統技術男的寡言少語、不善交際。反而覺得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哲學家”,他溫文爾雅,有一種力量,幾句話的交流就讓人很舒服。

兒時的夢想

如果按照預先設想的生活軌跡,肖睿應該在大學畢業後去硅谷,然後在30歲退休,成爲一個像寫出計算機領域經典著作《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藝術》的Donald Ervin Knuth(注:本文用唐納德克努特這一中文譯名)一樣的人。克努特年少成名,在30歲的時候已經出版了《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藝術》系列的第一卷《基本算法》,年紀輕輕就已經在斯坦福等名校任教,在計算機領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時他所在的硅谷學校,在我看來就是聖殿。我上學的時候就在想,這就是我的目標,我也要在他那個年齡能和他有一樣的地位。”在十幾年之後,肖睿依舊清晰地記得大學時代的夢想。

吉林大學少年班人工智能專業畢業之後,肖睿進入王選院士領導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技術推動國家748工程的發展,改善中國當時印刷行業落後的面貌,解決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問題。同時,該研究所還是佔領了全球80%中文報業和出版市場的北大方正的技術和產品研發機構。

當時的肖睿,站在中國IT技術領域的最前沿。“當時的感受是,我們研究所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在國內沒人能解決了”肖睿回憶道。當時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擁有來自北大、中科院等頂尖院校的頂尖人才,其中包括新浪網創始人王志東,360創始人周鴻禕等互聯網牛人。當時國內很多微軟技術方面的書籍,都是肖睿和夥伴一起翻譯完成。在寫windows程序的時候,他們看的都不是公開的SDK接口,而是要看未公開的接口。

選擇與機遇

職業生涯從一個高點開始,沿着這條路走下去,肖睿有很大概率會按照自己的規劃功成名就,成爲計算機領域的意見領袖,在30歲退休,實現年輕時的夢想。

但命運卻讓他和另一個行業相遇了。

2001年,肖睿走到職業道路的十字路口,面臨新的職業選擇。在他的選項範圍裏,要麼去微軟研究院,要麼去硅谷。“當時我非常想去硅谷,那時候已經27歲了,我覺得我應該去硅谷了,30歲我還想退休呢。”當時的肖睿,還是保留着大學時代的想法。

恰逢此時,北大方正的一位前同事,也是北大青鳥Aptech的創始人楊明來找他幫忙。北大青鳥要進軍IT教育領域,急缺一位在企業有技術研發經驗,同時又有管理經驗的高管。由於朋友的邀請盛情難卻,肖睿本着暫時幫忙的想法,答應先做3-6個月。因爲之後,他還是要去硅谷。“我已經拿到綠卡,移民了。所以6個月後就要走了。”

“到了北大青鳥之後,我強烈地感受到培訓這個行業的價值。當時說幹3-6個月,結果一干就是十幾年。”肖睿簡單的一句話,卻透露出無限的自豪和責任感。

北大青鳥的IT培訓教材,正是來自肖睿一手組建並領導的北大青鳥職業教育研究院。北大青鳥IT職業教育十八年,培養了八十五萬優秀IT人才,彌補了國內IT行業巨大的人才缺口,對國家的IT行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次偶遇,想要30歲退休的技術控肖睿一腳踏進了IT教育領域。硅谷不去了,30歲之前不想退休了。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讓平凡的人不平凡,讓優秀的人更優秀。他覺得將最先進的IT技術、企業最急需的IT技能,轉化成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成爲受人尊重的專業人才,是一件非常有價值也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情結

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生活,這是他作爲IT教育家的情結。

在北大青鳥,他帶領編撰了第一套針對零基礎學員的軟件開發教材。在這之前,社會上一直有一個誤解和偏見,認爲只有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學過高等數學和英語的人才能學會軟件開發。可是肖睿通過自己的親身技術經歷和團隊管理經驗,發現現實並不是這樣。大學生進入企業的第一年也無法直接進行軟件開發,原因是他們在學校裏學的東西太理論化、技巧化,沒有接受過實際的軟件項目工程訓練。而沒有上過大學計算機課程的人,也並非不可以學會軟件開發。如果僅僅開發應用系統,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和英語水平,只要接受系統的專業技能訓練,就能夠適應企業崗位需求,開發出優秀的軟件。基於此,肖睿帶領技術人員開發了一套零基礎軟件開發教材ACCP。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在教材剛剛投入市場的時候,很多專家都懷疑這件事情的可行性。但是北大青鳥用十幾年的發展,八十多萬的優秀學員,證明這件事情不僅可行,還非常成功。

肖睿帶領的北大青鳥職業教育研究院,一直保持着教材每18個月就更新一版的頻率,以保證學員所學內容是同一階段最主流、企業需求量最大的技術。

“當時市場沒有老大,北大青鳥很快就做起來了。” 2008年12月,調研公司IDC發佈的報告顯示,北大青鳥APTECH市場份額達39.8%,連續8年穩居中國IT培訓市場佔有率第一。《解放日報》的文章裏曾寫道,青鳥模式的顛覆性,一是提出了這樣一個人才新概念,另一個是採用麥當勞式特許連鎖×××的模式,並加以規範管理,將培訓面鋪開,讓更多人受益。

隨着北大青鳥不斷髮展壯大,肖睿獲得的成就感、責任感、使命感也在與日俱增。2000年出差去廣東順德的時候,他親眼看到一個農村家庭的家長帶着孩子來學校報名。手絹裏包着錢,基本上是五毛、一塊組成,是攢了很長時間才湊起來的幾千塊錢學費。“當時我就被touch到了,我覺得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聚焦

時代在變化,市場對人的要求也在發生改變。做leader一定要有敏銳的嗅覺,知道市場需要什麼。

2015年,課工場應運而生,肖睿又新增了一個title。一位定位於大學生的高端教育品牌的創始人。這是他對於培養高端人才的一次聚焦,也是對於高端就業的一次聚焦。

早在08年,IT教育市場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大學擴招,高校人數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開始凸顯。另一方面,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地涌現,新課程需求大,技術也變得更加細分。個性化、細分化,成爲整個互聯網的趨勢。

北大青鳥已經擁有成熟的業務模式和利潤來源,轉型創新變得困難很多。08年之後,北大青鳥也推出學士後等面向大學生市場的產品,但這種努力只是小修小補,無論是資源配置還是產品模式、服務模式,和原有的品牌差別很小。肖睿強烈地感受到市場需要一個能聚焦於大學生的品牌,一個更爲高端的品牌。

自此,肖睿開始整合來自北京大學、北美大數據專家、國內一線技術專家組成的教材技術研發團隊,針對最新的AI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熱門技術領域,研發出適合大學生學習的專業教材和智能學習平臺,全力打造出一個更可靠的IT就業標杆教育品牌。

目前,課工場已經與人民郵電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其出版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教材已經走進了985、211等全國高校,獲得了高校老師的廣泛好評。

理性vs感性

在教育這條職業賽道上,肖睿給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同時,他也順利完成了身份和語言上的轉變,從和機器打交道的理性先生變成管理成千上萬人的感性先生,從技術從業者的理性語言變成和學生、市場交流的社交語言。

在肖睿原來的思維體系裏,技術的東西沒有什麼可講,幾句話就能說清楚。即使是進行管理的時候,他也覺得,用對待機器的方式去做就好了。“但其實很多東西,你換位思考才能講得懂”。作爲老師,這一職責的要求迫使他培養更多的同理心、理解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一個做技術的人,當他知道說,人和機器是不一樣,人和客觀物理世界不一樣的時候,腦袋就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角度,而機器則是一個確定的輸入,然後輸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此時的肖睿,弄通了一個道理是,每個人,每個時機都是不一樣的,要明白這種不同之處,然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現在的肖睿,對於講課、培訓,管理顯得遊刃有餘,他很懂技術,又很懂“人性”。

在一次採訪中,他表達了對IT教育這種實用教育的理解,“實用教育最後是要有一個結果的保證和一個經濟上的回報。”課工場就可以用4到6個月的時間,讓這些學生能夠在IT行業或IT相關行業得到一個還算滿意的工作崗位及工資待遇。”肖睿說,課工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爲了簡單就業,而是爲了高薪就業。課工場的目標是通過學習,讓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每個月可以拿到10000到15000的工資,甚至更高。課工場最新的就業喜報顯示,課工場大數據就業班平均年薪達到15萬以上。

那麼,課工場和北大青鳥到底有哪些不同?當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時,肖睿說了很多。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對於管理的把控:“ 在成熟的北大青鳥體系裏,員工更多要做的是執行,每天想着目標、任務、流程,節點、考覈。執行效率非常高,但是市場變化很快,員工有可能做的不是正確的事兒。”肖睿說。

“課工場則是以結果爲導向”。肖睿進一步解釋說,“結果,並不是完成了我交付給你的任務,而是解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是有價值的問題。這個價值是針對用戶、企業而言,而不是完成一項工作而已。當任務跟這個結果有衝突的時候,你要把它幹掉,不要理它,直接面向結果,只要大家有這種想法,這個企業一定是有創新能力的。”

AI時代

技術風向變了。相比以往的Android、iOS課程,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成爲學生的首選。技術的更迭帶來教育培訓課程的更迭。Gartner預測,在2020年,AI將成爲激勵工作增長的積極因素,創造230萬個就業機會。

越來越多的IT培訓機構進入AI這一市場。2018年4月,教育部、創新工場、北大聯合推出了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根據規劃,將在五年內培訓頂尖高校至少500位AI教師、5000位AI學生。

“現在是進入互聯網行業非常好的時機,因爲在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新技術變革時代,所有IT人在技術上都在同一個起跑線,如果能抓住IT行業技術變化的窗口,這將是IT新人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同時,IT新人還可以在這個全新的行業裏規劃出一個好的職業發展路徑。”肖睿表示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看好。

關於AI人才,作爲人工智能專家,肖睿講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他將現在做人工智能的人員分爲兩類,一類做應用開發,一類做算法研究。在他看來,做應用開發的人不需要知道太多的算法,但做算法研究的人需要做很多模型訓練,這類人,對底層要求高,一般工資會更高,但是市場需求不會太多。

再比如,搞AI的人要懂得三大技術:數據、模型和算法、代碼。這三個裏面,技術難度最低的是懂代碼,工作量最大的是搞數據,做數據的標籤、清洗這些東西是工作量最大的。然後最核心的能力是模型和算法,是這麼一類人。

肖睿認爲,目前在培訓市場上有兩類AI課程,一類是真的AI課程,一類是假的AI課程。所謂假的AI課程,就是隻講Python語言,甚至使用Python做不擅長的Web開發,而不是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但即使是真的AI課程,從就業和教學的角度,也少有合格的。很多課程裏面充斥了過量的數學理論和公式。而在實際的AI工作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掌握全部的AI算法原理和機制,有些內容也並不是需要全部的數學理論和公式基礎。現在很多AI課程,人爲地提高了AI課程的學習難度,降低了學習效率。可能是課程的設計者並不真懂AI技術,也可能是缺少精心的課程設計,所以並不是合格的AI課程。課工場在AI技術內容的梳理、項目和案例的選擇、課程的設計上投入了近兩年的努力,在今年二季度正式推出了AI相關課程,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基礎算法性的東西,還有一部分是以應用爲主的,是從既有的大數據、機器學習這些課程延伸而來。第一批學生將在今年年底畢業,預期可以獲得15000到20000元的月薪。

談論起AI這一前沿科技,肖睿顯得很興奮,也很嚴謹。他沒有用特別誇張的詞鼓吹AI的無所不能,也沒有顯示出很強的人類會被AI替代的擔憂。他只是從不同角度闡述,哪些是真正的AI ,哪些只是噱頭而已。

他畢業於吉林大學少年班人工智能專業,幾十年兜兜轉轉,如今終於開始向市場培養AI方面的專業人才。

“我現在還在寫代碼,這是我的個人興趣。自己對新技術各方面的東西都感興趣,只不過時間的因素,有些東西做不到。現在把筆記本拿來,你能看到我的控制檯還在,前兩天我還在用一套數據訓練我的模型呢。”

成爲IT教育領航者,投身人工智能新時代,是他命運偶然中的必然。

相信在肖睿帶領下的課工場,可以爲國家移動互聯網人才缺×××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文/葉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