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認爲書名有“兒童”的書不值得給小孩看

先直接說結論,避免擡槓:

問:有沒有包含“兒童”並值得給小孩看的書?
答:肯定有,毫無疑問。
問:那這種書多不多?
答:恐怕是不太多。

記得小學的時候,大概是4年級還是5年級,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基督山伯爵兒童版》,如果您讀過這個小說原版《基督山復仇記》,肯定知道這是一部比較厚的小說,很多出版社甚至分爲了上中下三冊。但當年我借的這個版本,卻薄得出奇,大膽估計也就300,400頁。嗯,這種出乎意料的薄肯定有幺蛾子,果然,當這本書寫到唐泰斯好不容易練級成功,從監獄出來後,發現:

哎呀,仇人都是死了,沒錯,真都死了。(不信擡頭看,蒼天饒過誰)

然後,復仇記也不用復仇了,唐泰斯直接和以前的未婚妻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哪怕我當時還在讀小學,讀完也完全懵了。

書的結尾,這本兒童版的作者還自賣自誇起來,大意是說對不適合兒童看的內容進行了改編,對故事進行了簡化。但問題是:

  1. 這種名著是可以隨便改的?
  2. 什麼是適合兒童看的?

知識焦慮是這個時代的焦慮,現在家長更是幫小孩一塊焦慮了。有焦慮就有市場,自然有一大堆針對這種焦慮的產品,比如針對兒童的編程書,歷史書,科學書。但問題是作爲客體的編程知識,歷史知識,自然知識等並不會因爲對象主體是兒童就會有什麼變化,好比不管讀者是大人還是小孩,名著小說就應該本來的樣子,如果名著中真包含兒童不益閱讀的內容,那隻能說明其沒有到可以閱讀該內容的時候。

舉個例子,如果有某種食物,兒童食用會中毒,但這種食物也含有對兒童有益的物質。如果除去該食物的毒性,是否值得給兒童吃?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搞清楚以下三點?

  1. 這種物質是否存在於其他無毒的替代食物?
  2. 是否能確定毒性可以完全清除?
  3. 毒性清除後會不會對有益物質造成損害?

大家各有答案,但我覺得這個知識爆炸時代,不存在尋找替代品的煩惱。要說煩惱,恐怕是選擇太多,精力有限。

但異見者可能會認爲,知識還是那個知識,只是給兒童看的更容易理解,利於興趣引導,比如插圖多,字少的形式。但是,我認爲問題恰恰就是在 “容易理解”,“容易理解” 應該是作爲思維過程的輸出結果而不是輸入。也就是說,“容易理解” 應該是通過兒童自己去內化達到的結果。小時候玩任天堂的8位機,很多遊戲都是日文,基本看不懂,通關方法全靠自己琢磨或者與夥伴討論,但這種不易理解也並沒有對玩遊戲構成較大的障礙,反而某種程度上加強了遊戲樂趣。

不想看字,所以看圖;不想看圖,直接看視頻;連視頻都懶得看了,乾脆去5分鐘聽完一本書。知識焦慮的時代,最容易落入沒有耐心的陷阱。如果把評估時間拉長,我認爲理解力的訓練比 “學到乾貨” 更重要,而且重要得多。如果你讀過科學史,你會明白我們當前這些所謂的“乾貨”可能有多麼不靠譜。

“容易理解”的另一個缺點往往是內容的展開並不深入,只是把客體中容易理解的部分呈現出來。先不說這樣是不是真的便於理解,但要說引導小孩興趣,恐怕沒有比懸念與未知更引人入勝的了(看看外星人/恐龍之類的書賣得有多好,這些知識連專門研究工作者都沒太弄明白)。不易理解很多時候並不是培養興趣障礙,障礙往往是過程中得不到正確的反饋。如果你玩遊戲,通常不會因爲你打不過某個區域的敵人,就降低對遊戲的評價,低評價的原因卻很可能是你玩遊戲的過程彙總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比如操作提升或者能力提升。

有個朋友,挺憨厚一哥們。小學開始就直接看專業的中國歷史教材,非常厚的一本書,走哪都帶在,反覆看。之後歷史成績一直非常驚人。當然,這是個例,僅供參考。

總之,給小孩挑書我覺得有如下策略:

  1. 除非小孩特別小(5歲前),不選完全針對小孩的出版物。
  2. 小孩不能完全看懂的書,大人一起看,一起討論。
  3. 直接上專業的書籍。(比如學編程就直接看專業的編程書)
  4. 如果目前年齡還沒有達到,放棄不看,達到適合的年齡再說。

我可能說得有不對的地方,但不管你多大歲數,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精華並不會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