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金融反欺詐-洞察與攻略》白皮書發佈,騰訊科技助力反欺詐

11月23日,在2018中國(成都)金融安全與科技創新論壇上,騰訊大金融安全、騰訊金融科技智庫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佈《數字金融反欺詐——洞察與攻略》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論壇上,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張雪麗、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藍烈華共同啓動白皮書發佈儀式,並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11月23日,在2018中國(成都)金融安全與科技創新論壇上,騰訊大金融安全、騰訊金融科技智庫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佈《數字金融反欺詐——洞察與攻略》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論壇上,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張雪麗、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藍烈華共同啓動白皮書發佈儀式,並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藍烈華表示:“騰訊在發展移動支付和金融科技的過程中,一直將風控作爲重點,不斷升級風控技術,打造了一套智能風控系統,打擊詐騙和黑灰產業,保護用戶交易安全,維護平臺生態健康。”

 

數字化技術催生金融新隱患 詐騙交易危害性增強

目前,數字技術與金融業融合發展,催生了數字金融服務新生態,同時也客觀上給了金融欺詐分子可乘之機。在此背景下,騰訊大金融安全、騰訊金融科技智庫聯合中國信通院發佈《白皮書》,分析當前數字金融欺詐的總體趨勢、詐騙手段、人羣畫像等,爲現階段的數字金融欺詐提供了應對建議,並對金融科技在反欺詐領域的運用進行了前瞻解讀。

《白皮書》顯示,我國數字金融欺詐案件的發生數量呈下降趨勢,詐騙總金額卻在提升。2018年第二季度與第2017年第二季度相比,詐騙交易筆數下降了26.6%,但近1年內詐騙交易金額的平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7%,單筆支付的詐騙金額平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4%。這意味着數字金融欺詐向精準化轉變,詐騙的危害性仍在增強。

另一方面,數字金融受騙羣體正趨向年輕化。據騰訊金融反欺詐監測渠道結果顯示,全國涉及數字金融詐騙的受騙人羣中,18~35歲之間的受騙人佔比高達71%,80、90後成爲詐騙分子狙擊的主要對象。其中,男性受騙人數是女性的兩倍以上,佔比69%。

此外,《白皮書》指出,退款、刷單兼職和仿冒身份詐騙是詐騙分子最常用的詐騙方式。隨着都市生活方式的互聯網化,網上購物、網絡兼職已成爲年輕人的日常。部分詐騙分子基於年輕人渴望高薪兼職的心理,實施詐騙行爲,值得引起警惕。從受騙人地域性來看,廣東省是受騙人數最多、受騙損失金額最高的省份,而上海市人均損失金額則是最高。“北上廣”地區人口總量多,經濟發達,成爲騙子“精準狙擊”的重要目標。

加大數字金融欺詐打擊力度,騰訊金融科技助力反欺詐

“騰訊在發展移動支付和互聯網金融的過程中,一直將風控作爲重點,不斷升級風控技術打擊詐騙和黑灰產業,保護用戶交易安全,維護平臺生態健康,研發了一套智能風控體系。”藍烈華表示,智能風控系統在滿足合規的前提下,結合移動支付業務的特點,充分利用大數據和AI來實現風險防控。

 

《白皮書》指出,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反欺詐領域已得到深入而廣泛的應用。作爲金融科技領域的先行者,騰訊在金融科技反欺詐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基於海量的歷史交易數據和詐騙案例,騰訊制定了2000+規模的安全策略,打造保障用戶支付安全的立體安全策略體系。在人工智能方面,騰訊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欺詐信息和虛假信息進行有效識別,從而進行適當攔截或風險提示。此外,騰訊還設置延時到賬機制及平臺賠付制度,保障用戶的資金安全。

數字金融反欺詐具有跨部門複雜性、跨區域高發性和跨行業隱蔽性,需要政府監管部門、金融行業、互聯網企業乃至個人消費者共同參與。騰訊正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在反欺詐領域的應用,將先進的技術在行業內共享,構建生態聯防體對欺詐行爲進行精準打擊。

“未來,騰訊將加大技術研究投入,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與政府機關和社會力量一起推動金融安全生態體系的建設。”藍烈華在會上總結。

 

 

微信搜索關注公衆號:鏈察者

行業動態分享 免費技術公開課

微信公衆號內回覆“區塊鏈 ”,獲取《深入淺出區塊鏈全套電子書》

微信公衆號內回覆“學習資源”,獲取國內外精心整理區塊鏈學習網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