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之爭----人生就該不斷精進

提起六小齡童這個名字,大家心裏肯定會泛起“孫悟空”,“美猴王”等一類的詞。他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是86版《西遊記》“孫悟空”的扮演者。他扮演的美猴王活靈活現,深入人心成就了一代“經典”。可在昨天我偶然在手機上看到了一則帖子,內容報道了他的許多負面消息,例如公開批判《大話西遊》,自認自己纔是真正的美猴王。其他的都是假的等等一系列事件。全篇把他寫成了“十惡不赦”的壞人,把他罵的要多慘有多慘。“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那些骨灰級的“死忠”當然是不幹了。於是乎,在評論區展開“脣槍舌劍”,那真是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對此我不對這場“正宗美候王之爭”作多餘評論,就像100個人讀紅樓夢有100個不同看法那樣爭論不出結果。我也不清楚生活中的六小齡童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畢竟他承包了我童年的寒暑假節目,應該給予他應有的尊重。可惜,他這輩子都活在了“猴子”的陰影下,沒有走舒適區或者是害怕走出舒適區。活在過去的榮光裏白白的虛度了光陰。真是成也孫悟空,敗也孫悟空。

不要活在過去

六小齡童的命運是可悲的。我們不應該活在過去的成就中,像上述六小齡童不思進取的思維模式 卡羅爾·德韋克著的《終生成長》一書中提到稱爲固定型思維,它相當於一個標籤,那就是“我很聰明”,高人一等。然後會特別注意外界的評價,得到壞的評價就備受打擊,忽視有用的負面反饋信息。這種人遇到挑戰時就會逃避,遇到阻礙時會選擇自我保護或者輕易放棄。因爲想克服困難就要付出努力,付出努力意味着自己比較笨,不能輕輕鬆鬆,所以固定型思維的人永遠在消極被動、固步自封的狀態,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停滯不前,無法取得應有的成績。固定型思維限制了六小齡童的成就。有這樣思維的人很多,王安石的《傷仲永》我們都學過。仲永是個神童,上天賜予他天賦,沒有經過任何學習,他五歲時就突然擁有超出常人的才華,通寫出優美的詩句。但過了幾年,最終還是喪失所有才能,成爲一個平凡人。王安石指出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因爲仲永的父親沒有讓他接受教育。因爲他父親是個固定型思維者,他認爲仲永是天才用不着學習也能做出詩來。結果悔之晚已。

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既然有固定型思維的,那麼也肯定有與之對立思維的思維咯?沒錯,那就是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不會覺得努力有什麼丟人的,只要我學會了只是,克服了困難,哪怕過程是緩慢的,甚至比身邊的人都慢,一樣很開心,他的興奮點,不在於“優秀”的標籤,而在與從無到有,在於原來不會,現在會了,原來做不到,現在掌握了。這方面娛樂圈的勵志榜樣也不少,彭于晏同樣演過孫悟空--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彭于晏。彭于晏早年演過許多偶像劇但並不紅,2010年,彭于晏事業跌入谷底,《翻滾吧!阿信》是他屈指可數的演出機會之一,他花了8個月的時間默默訓練,不斷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練就了標準體操運動員身材。最終憑藉着努力谷底反彈,入圍了第48界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用劇本里的一句臺詞來形容這段往事:“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就要用盡全力!

隨後,參演了《激戰》的他,爲了更能符合角色的氣質,他給自己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地獄式訓練和飲食計劃!

每天力量訓練2-3個小時,練習MMA綜合格鬥、泰拳、巴西柔術4個小時,據說他每天要被教練揍200多拳,而且每天他只能吃很少量的主食和白水煮蔬菜,飽腹全靠白水煮雞胸肉和蛋白,“會吃到吐,沒有人會那麼神經病”他自嘲道!

拍《黃飛鴻之英雄有夢》,他繼續玩命,刻苦訓練半年,獲得了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等新技能。人們常常認爲“天賦”就是能力本身,然而澆灌這些天賦的,是不斷的、無休止的好奇心及對挑戰的探尋。彭于晏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成長型思維的可貴,他的自信也來源於此。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氣敞開心扉去歡迎新的變化和想法,不管他們來自何方。真正的自信來源於你的思維方式:你已經做好了成長的準備。

希望我們有一顆不斷向上的心

上述例子正好向我們證明:在一個個人能力固定的世界裏,成功需要你證明自己的聰明和天賦,證明你自己的價值;而在另一個能力可以改變的世界裏,則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學習新知識,發展自己的才能。思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信念,知識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變你的意識的。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星雲大師說過:"當一個人開始相信命運時候,那他已經墮落了。”改變思維模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場外科手術,以前的舊信念就被換成一個全新的,隨着新信念變的越來越強,就會獲得新的思考和處理方式。願我們都有一顆不斷向上的心,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