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與汨羅

        在所有關於郭嵩燾的介紹中,基本上都是這麼寫的:

        “郭嵩燾(1818年—1891年)晚清官員,湘軍創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字伯琛,號筠仙、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人。”

        汨羅和湘陰對於郭嵩燾故居歸屬地有一些爭論,其實沒有太多必要,汨羅本來屬於湘陰,1966年才從湘陰劃出來。而湘陰這個名字,是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叫的,湘水之南,謂之湘陰。從縣治來看,南朝宋縣治設琴棋望(今湘陰蘆葦場鮎魚洲),南朝梁縣治設黃花城(今湘陰鶴龍湖黃花嶺),隋朝屬岳陽縣,縣治先設長樂(今汨羅長樂鎮),後遷至古代羅子國都城古羅城(今汨羅河市鎮馬頭槽),唐代湘陰縣治遷城江城(今汨羅川山坪常公村),五代遷白茅城(今汨羅川山坪石橋村),南宋建炎四年開始,湘陰縣治遷瓦碎潭(今湘陰縣城文星鎮)。可見,今天的湘陰,和1966年以前的湘陰是兩碼事。

        郭嵩燾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玉池山是汨羅境內最高的山,相傳晉太尉陶侃之孫陶澹和陶澹的侄兒陶桓爲避舉,由長沙徙此隱居,鑿有煉丹池,後世稱爲玉池,因以名山。抗日戰爭後期,王震、王首道領導建立的湘陰縣人民革命臨時政府駐地就在玉池山的白鶴廟(今汨羅市玉池鄉政府駐地)。

        太平天國作亂時期,郭嵩燾攜家人在玉池山梓木洞住過,還在此力勸左宗棠出山開創一番事業。不過可惜,左宗棠後來一直看郭嵩燾不順眼,始終排擠、攻訐、諷刺他,這位親家加老鄉加好友對他的凌辱、傷害是他終身不可理喻、不可諒解的心疾。他負獨醒之累,受遍謗之痛,不合時宜,不容鄉里,悲憤”一生懷抱幾曾開”,更有“飽看世事成今局,不道歲華猶往時”的無力感。“玉池老人”就是這一時期的別號,他想起了歸隱玉池山的陶澹,產生了“不如歸去”之意。還在詩裏寫道:“欲就青山論出處,懶隨春草校輸贏。炎天送遠聽鳴鳥,喬木森森急友聲。”

        郭嵩燾去世後,葬在他生前親自選定的墓地——汨羅市沙溪鎮劃江村(今神鼎山鎮),墓園立有“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侍郎湘陰郭公墓表”墓碑,兩旁有雕琢精良的花崗石像羣——石人、石馬、石羊和龍鳳浮雕,尚有哀榮。大躍進時期,郭墓被炸開“取寶”,結果裏面沒有寶貝,只有棺木和枯骨,棺木被用來做了劃江學校大門,墓廬磚石被拆了做學校圍牆,枯骨也被拋在墳前數日。幸虧有一個叫繆冬生的村民,他家曾經是郭家的佃戶,聽父親說受過郭家的恩惠,他收揀了郭公遺骨裝入陶罐,偷偷埋在自己父母的墳邊。40年後,政府號召修復郭嵩燾墓,繆冬生老人才帶人取出遺骸,歸葬郭墓。”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郭嵩燾在《戲書小像》中寫自己,“戲書”成了預言。

        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外交公使,郭嵩燾出使英國時寫了一本日記《使西紀程》,少量印發給當朝官員閱讀後,遭遇衆人口誅筆伐,朝廷將其書毀版,禁其流傳。直至作者去世,此書一直未曾公開發行。2016年12月,汨羅收藏家彭彪在廣州意外發現存世《使西紀程》,採用名貴的開化紙印刷,2萬多字,全書僅45.2克。自此,《使西紀程》回到郭嵩燾的故鄉,這極可能是此書孤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