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04 重新看待不良行爲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04 重新看待不良行爲

正面管教

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en)

第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爲

什麼是不良行爲

所謂不良行爲無非是:

  • 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爲
  • 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爲
  • 以及發展適應性行爲、(年齡階段(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所特有的行爲,比如:淘氣)
  • 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爲
  • 或是因爲一個偶然性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原始腦”的行爲

一個行爲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爲的目的

  1. 尋求過度關注
    錯誤觀念:只要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纔有歸屬感。
  2. 尋求權力
    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有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纔有歸屬感。
  3. 報復
    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 自暴自棄
    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歸屬感。我放棄。
  • 尋求過度關注
    引導孩子用建設性的方式來獲得關注,對於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來說將是令人鼓舞的。
    孩子糾纏你時,可以給他一個任務。
    通過一些暗號來表示關注。比如:眨一下眼睛

  • 尋求權力
    權力不是壞事情,取決於你怎麼使用。
    當發現自己與一個孩子陷入了“權力之爭”時,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爭鬥,並要承認所發的事情。

  • 報復
    不要反擊,而應該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

  • 自暴自棄
    對於自暴自棄爲錯誤目的的孩子,你需要花時間向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範。不能一下子做所有的步驟。你要是做得太多可能會使他們覺得無能。

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

線索一: 大人對孩子行爲的情感反應

大人的情感反應 孩子的錯誤目的
惱怒、着急、內疚或者煩惱 尋求過度關注
受到了威脅、挑戰,被激怒、擊敗 尋求權力
感到了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憎惡 報復
覺得無能爲力、絕望、無望或者無助 自暴自棄

當我們不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錯誤觀念和目的時,我們只是對孩子的行爲作出反應,而沒有對其行爲背後的觀念作出反應。

線索二:當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爲時,孩子的反應

孩子的錯誤目的 孩子的行爲
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會停下來一會兒,但通常不久就重新開始原來的行爲,或能夠引起你的關注的其他行爲
尋求權力 孩子會繼續其不良行爲,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
報復 以一些破壞力的行爲或者傷害你的話來反擊你
自暴自棄 孩子往往很消極

線索三:目的揭示法

問下面這樣的問題:

  • ”你之所以做XXX,會不會是想要得到我的關注,並且讓我爲你忙活?“
  • ”你之所以做XXX,會不會是想向我顯示,你想怎麼做,你就能怎麼做?(尋求權力)“
  • ”你之所以做XXX,會不會是你因爲覺得受到了傷害,並且想要跟我或者別人扯平?“
  • ”你之所以做XXX,會不會是因爲你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出來,所以你根本試都不試?“

有兩種反應說明你猜對了:

  • 孩子不由自主地微笑了一下,哪怕他回答不對。
  • 回答”是的“

如何做到有效的鼓舞

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爲不當
第七章是專門講鼓舞的。

尋求過度關注

過度關注不是對孩子的鼓舞。
請看原文

  • 把孩子引向建設性的行爲
  • 給予孩子一些熱別的方式,表達你的愛和關懷。
  • 避免給孩子特別的服侍。(似乎和上面有些矛盾,我想意思是:不要過多關注孩子因此引發的不良行爲。)
  • ...

尋求權力

權力不是什麼壞東西。我們可以建設性的使用權力,而不是破壞性的使用它。
請看原文

  • 從權利之爭退出來
  • 和孩子合作找出解決方案
  • ...

報復

記住,孩子會以尋求報復(這使他們有一種控制感)來掩蓋受到傷害的感覺(使他們覺得軟弱無力)。
請看原文

  • 不要還擊
  • 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待孩子冷靜下來。
  • 傾聽孩子的內心感覺。
  • ...

自暴自棄

記住,孩子不是能力不足;但是在他們放棄這種錯誤觀念之前,他們會繼續表現得無能爲力。

請看原文

  • 花時間訓練孩子
  • 關注孩子的優點
  • 不要放棄
  • ...

十幾歲的孩子

在10歲~20歲之間,大腦的額葉前部皮層有迅速的發育,這會造成十幾歲孩子的一些困惑。
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要表達清晰,而不要妄加猜測。
鼓舞對於十幾歲的孩子就像對小孩子一樣重要。
控制十幾歲的孩子是不可能的。贏得十幾歲孩子的合作的最好途徑:相互尊重、平等的態度解決問題。

參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