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從何而來?華爲雲學院帶你一探究竟!

數據中心的定義和概念都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那麼數據中心是從何而來如何發展的?我們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入數據時代的呢?大家如果去查一下計算機發展的歷史,可能會驚奇的發現,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計算機,它的歷史其實只有短短的七十幾年。然而在這麼小的時間跨度裏,計算機的發展卻已經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轉型,而數據中心也隨之發展。根據報告,數據中心主要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我們把它們稱之爲第一平臺。第二平臺和第三平臺。第一平臺大約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大型計算機及其附屬的機房爲其主要代表。第二平臺隨着20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誕生而崛起,他迅速改變了數據中心的形態發展,出了網絡化的客戶機服務器模式。而2010年前後,蓬勃興起的移動設備和社交媒體開啓了第三平臺。在代表第三平臺的數據中心裏,大數據和雲計算支撐着數十億用戶通過雲端隨時隨地進行溝通和互聯。
那麼是什麼力量推動了數據中心的轉型和發展?讓我們把時間推回到20世紀50年代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I利亞克誕生,到了1964年,IBM研製出了他的第一臺大型機S360。當時的大型機以及後來的小型機,直接控制着所有的計算和存儲資源,字符式的終端直接連接到主機上面。當時還沒有網絡連接,因爲網絡的概念要在至少五年之後纔會出現。這種以大型機爲代表的計算模式,使用專有的硬件體系結構和硬件設備,數據存儲同樣也是專有的,這就導致了數據被牢牢的鎖定在了封閉的系統中。各系統相對獨立,數據分散,難以互聯互通更難以共享。同時由於缺乏網絡化的連接,導致客戶在空間和距離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1981年劃時代的IBM pc誕生。三年後PC的樹上掉下了第一隻蘋果apple MAC。從此計算能力不再被大型機和小型機所壟斷,它開始進入政府企業學校,甚至是家庭,一時間衆多科研機構和大學紛紛上網,一個全新的時代拉開了帷幕。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裏,數據中心逐漸形成了以網絡連接客戶端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的經典的三層結構。其中數據網絡及局域網和廣域網負責連接客戶端到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賽和納斯負責連接服務器到存儲設備,從而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網絡。PC服務器逐步擁有了越來越強大的處理能力,而聯網的pc客戶端像臺式機和筆記本則具有很強的移動性和擴展性。在pc服務器模式下,衆多服務器組成服務器集羣,將原本分散的計算能力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完成單擊所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樣的計算模式需要數據的大集中,也就是把分散在各個服務器上處理的數據集中存放到專用的存儲系統中,這樣既可以使數據共享變得十分容易,也可以使專門爲數據處理所開發的數據服務得以極大地豐富。比如數據複製,遠程容災精簡配置等等。當我們進入新的世紀,尤其是近十年來,隨着互聯網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開始渴求隨時隨地的與他人直接的雙向的實時的進行溝通和分享。以社交媒體爲代表的應用,開始對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產生巨大的衝擊。由於用戶體量特別巨大,他們隨時可能產生極大量的實時數據。隨着這些海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涌入數據中心,如何有效地處理和傳遞這些數據,分析和利用這些數據,成了新的應用和計算模式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雲。計算大數據,全網互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運而生。而我們也逐漸進入了雲的時代。讓我們以微信作爲例子。騰訊公佈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微信每個月的活躍用戶數達到8.06億,其中超過九成微信用戶每天都會使用微信,半數用戶每天使用超過一個小時。我相信大家也不例外,那麼這些數字對數據中心意味着什麼呢?微信的數據它的產生和交換必定是極其巨量,也是極度分散的,熱點數據的訪問必定是高度併發,也是頻繁變換的。這樣的數據模式要求數據以分佈式的形式存儲,也就是把數據切割,並且分散到各個服務器和存儲系統中,再以分佈式和大數據的形式進行邏輯關聯和整合。
到這裏大家會發現,數據中心的發展與人們使用計算資源的應用模式息息相關。數據中心的每一次轉型都體現在它的計算模式和數據存儲模式的巨大改變上。那麼大家能不能結合當前企業的業務需求,以及it行業的技術發展來分析一下數據中心將往什麼方向發展呢?想要獲得答案,歡迎上華爲雲學院進行探索!edu.huaweicloud.co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