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狗十三》:所有的無理取鬧都是事出有因

電影《狗十三》正在上映,大多數看過電影的人會被或多或少地喚起一些不那麼愉快的青春記憶。你聽說過“愛暴力”嗎?

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兩級分化,一面站在孩子角度控訴“父母皆禍害”,一面站在父母角度訴苦“家裏有一個能吃能作的熊孩子是怎樣的體驗”。導演用藝術化的表演手法揭開那些你似乎已經遺忘的青春記憶,原來所有的無理取鬧,都是事出有因。

故事圍繞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展開,爲了撫慰寄養在爺爺家的少女李玩,父親買來一條狗陪伴她,狗狗的陪伴填補可隔輩親人之間的情感空洞。

愛因斯坦在爺爺散步時不幸走丟,李玩隨即開啓熊孩子模式:哭鬧、喝酒、夜不歸宿、音量開到最大,吵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寧。這些“無理取鬧”的作,在大人們眼裏被叫做“青春期的叛逆。

大人們爲了制止這種叛逆,父親在衆目睽睽下動手打了李玩。爲了哄她,買來一條和愛因斯坦相似的狗狗,騙她這就是愛因斯坦。”親人們“以假亂真”的欺騙,讓我們已經逝去的青春重新翻閱一遍,那些本以爲忘記的事情原來歷歷在目。

你的青春“作”過嗎?我想起另一部電影《無名之輩》裏,一個失敗的父親無力交齊正在讀高中女兒的學費,女兒自卑、任性、叛逆。對於這個不務正業的保安父親有愛有恨,很多不滿想脫之於口的時候,迎來的是父親當着全校師生的巴掌......我也曾想心靈溝通,迎來的是父親自以爲可以息事寧人的巴掌,除了假裝長大假裝堅強,還能怎麼辦?

作爲90後,很多人都有被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經歷。大多時候我們像少女李玩一樣按時吃飯按時上學,在大人眼裏這就是“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也是有底線的,我們鼓足勇氣說的事情,大人沒有重視;我們最好的玩伴不見了,大人們一心想隱瞞;甚至家裏多了一位新成員,大人們自以爲是地認爲李玩接受不了,決定隱瞞她。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小A,每天都要畫最濃的妝,穿最暴露的衣服去上課。有一次寢室臥談會,她說“我爸媽在我3歲時離婚,我一直在外婆家長大。女孩子愛美嘛,隔壁姐姐穿了一件吊帶花裙子我特別喜歡,吵着我外婆也要買一件。我外婆騙我說,那種裙子是不正經人才穿的,正經的女孩子都穿褲子。我怕外婆以爲我是壞女孩,不再吵着要裙子了,但是心裏還是喜歡那件裙子。直到大學她才能能選擇自己穿什麼......"

於是李玩開始喝酒、大吵大鬧、音量開到最大......一切的“作”,都是反抗,只是沒人讀懂那個青春期的少女。她像一條孤獨的鯨魚,不停地嘶喊,卻得不到同伴的迴應。

中國式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遺忘。我們做孩子的時候厭惡“家長式關懷”,等我們做家長以後卻忘得一乾二淨,重新用“家長式關懷”對待我們的孩子。

你一定聽過“都是爲你好”,你也一定對你的孩子說過“都是爲你好”。

初二的時候我瘋狂迷上了看小說,父母說看小說耽誤學習。我偷偷攢下一週的午飯錢,買了一本金庸的《天龍八部》藏在枕頭下面,晚上在被窩裏開着小手電偷偷地看。有一天家裏來了一羣客人,母親在未經我允許的情況下徵用了我的房間。整理牀單的時候,發現了我的“祕密”。當我放學回到家裏時,迎接我的是一屋子人的注視以及父親把那本撕爛的《天龍八部》扔在我臉上,伴隨着恨鐵不成鋼的嘶吼“混蛋玩意兒,家裏辛苦供你念書,你卻在看小說!”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讓別人進過我房間。

不知爲什麼,父母總是喜歡“苦情教育”。同事每月工資5K,薪資已經高於本地的平均薪資水平。她堅持“男孩窮養”的教育方式,每天都對已經青春期的孩子說“爸媽上班不容易,家裏給你補課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家裏已經沒錢了,你不好好學習的話將來只能撿瓶子......”

當我有機會接觸這個青春期的男孩,我發現這個男孩敏感、自卑。因爲不知家裏的財富情況,每天生活在“金融危機”之中產生的敏感,因爲家庭“貧窮”而自卑。我想給他買一雙名牌球鞋,他拒絕了,他說“幾十塊錢的鞋和幾百塊錢的鞋一樣穿”。我不知道怎麼接他的話。

我完全能想起我青春期的時候,爲了一件衣服一雙鞋猶豫很久才鼓足勇氣向家長開口,最終以一聲嘶吼、一頓胖揍而結尾。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會被家長武力鎮壓,之後會以一包巧克力一件玩具的形式“哄”好。

青春期,很尷尬的年紀。成人未滿,稚氣已退。

如果父母真的聽到了孩子的心聲就會知道,每一次無理取鬧都不是空穴來風,我的任性是因爲你不懂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