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双绞线中直通线、交叉线的实际意义

 

 

 

一、什么是双绞线

LAN网络中最常见的数据传输铜介质是双绞线。铜介质优点是可以非常好的传导电信号,缺点是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畸形和信号衰减,导致长距离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为解决上述不足,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IEEE制定了LAN线缆标准,主要有两种: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

所谓双绞线,其实上是将线缆中细铜缆成对出现。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电线中电流流过时产生电磁场,干扰线缆中其它细铜缆。为解决这个问题,将电缆中细铜线两两配对,使得传输过程中两两配对的细铜缆产生的电磁场互相抵消,减少串扰。

 

二、双绞线分类

STP:屏蔽网线,优点屏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价格昂贵,与UTP相比,直径较大,更重以及不易安装

UTP:非屏蔽网线,优点是价格便宜,直径较小,易安装。缺点是抗干扰能力较弱。

随着UTP单位长度中的双绞次数的增多,抗干扰能力也得到加强,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双绞线,而STP因需要接地,安装不易反而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察看双绞线的双绞频率判断双绞线的伪劣。

 

三、双绞线线缆引脚顺序

双绞线要正常稳定工作,需要在两端将细铜缆按一定的顺序接在连接器中。双绞线使用的连接器标准是RJ-45连接器。

 

要理解线缆的引脚顺序本质,实际上需要理解硬件设备接收发送电信号的规则。

规则1、以太网设备使用一对铜细缆来传输数据

规则2、以太网设备使用一对铜细缆来接收数据

规则3、以太网设备不能使用同一对铜细缆来同时传输和接收数据。

结论:在以太网中,以太网设备需要使用两对细铜缆分别用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理解了以上规则后,我们再来了解下不同的硬件设备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工作规则

1、网卡NIC12引脚发送数据,36引脚接收数据

2、集线器:36引脚发送数据,12引脚接收数据

3、交换机:36引脚发送数据,12引脚接收数据

4、网桥:36引脚发送数据,12引脚接收数据

5、路由器:12引脚发送数据,36引脚接收数据

 

了解了不同硬件设备的接收发送信号的引脚编号后,再看来直通线和交叉线的使用场景就会清晰很多。

以最常见的PC机与交换机通信为例

1PC机网卡发送信号给交换机,对于NIC端是发送数据,NIC的发送引脚是12引脚,对于交换机是接收数据,参照上述规则,交换机接收数据使用的是12引脚。

2、交换机发送信号到PC机网卡,对于交换机是发送数据,使用36引脚,对于NIC端是接收数据,同样使用36引脚。

所以PC机与交换机通过网线相连,用于通信的线缆1236引脚两端顺序保持一致,简称直通线。

同理,PC机与集线器、网桥相连,也使用直通线。

结论:互相通信的网络设备使用的传输引脚规则一致时,使用交叉线

互相通信的网络设备使用的传输引脚规则不同时,使用直通线

 

四:TIA/EIA-586ATIA/EIA-586B引脚顺序

从上述双绞线线缆引脚顺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两台设备要能正常通信,只需要根据具体设备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工作规则来排列正确的引脚次序。比如说PC机与交换机通信,只要将网线两端的引脚顺序保持一致就可以,那么可以通信的引脚顺序组合有:8*7*6*5*4*3*2*1种可能性。为避免不同人员随意性的引脚顺序排列,TIA/EIA制定了两个网线引脚顺序标准,分别是TIA/EIA-586ATIA/EIA-586B,强制要求所有的网线引脚顺序必须遵循以上两种标准之一。

TIA/EIA-586A引脚顺序:1-绿白 2-绿 3-橙白 4- 5-蓝白 6- 7棕白 8

TIA/EIA-586B引脚顺序:1-橙白 2- 3-绿白 4- 5-蓝白 6-绿 7棕白 8

观察586A586B引脚顺序,实质上就是12引脚和36引脚互换了位置,其它位置的引脚保持不变。

 

根据标准的586A586B标准,再来明确一下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定义:

直通线:两端使用相同引脚顺序,同时使用586A标准或同时使用586B标准

交叉线:两端使用不同的引脚顺序,一端使用586A顺序,一端使用586B顺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