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庚啓|2018-12-26

昨天晚上和一個朋友聊天,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頓。說我還這麼年輕,平時學習的東西太少了,簡直是在每天浪費時間。說看着我這樣每天慢慢悠悠的勁兒就着急。同時還積極地督促我減肥,說我現在這樣太不利於健康了。

看出來這真是親朋友了,能夠這樣說你的人可能一輩子除了父母,也碰不上幾個了。我的這位朋友是個非常優秀的人,工作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都很強,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浪費時間”這個說法用在我身上確實不爲過,“行動力差”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在只尋思不行動這件事上,我覺得自己非常有發言權。李老師說唯有行動才能對抗焦慮,說的一點都不假,而我因爲缺乏行動,所以經常處於焦慮當中,時間久了,對於焦慮有點自己的看法。

焦慮有幾個特點,一個是缺乏明顯的直接原因,但是肯定有不合理的信念參與;再者焦慮是一種持續的恐懼或緊張的狀態;它的指向是未來還未發生的事情。我的體會,焦慮的根本原因是無法正確地認識時間。如果一個人能和時間對話,那麼他將沒有焦慮。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多少會處在焦慮狀態下。所以“浪費時間”可能是人最大的焦慮來源,因爲時間始終指向死亡,所有焦慮的本質其實都是死亡焦慮。時間的流逝對於生物流逝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因爲時間流逝意味着衰老,衰老即是對生存的威脅。

如果說出生時候人的安全感是100%,那在呱呱墜地的一瞬間,在親自和外界交換信息的那個剎那,安全感就開始驟降。有很多生物出生就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或者在出生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發展起較強的生存能力,但是人類卻基本沒有。哭是嬰兒的第一種抗爭手段,通過這種劇烈的呼吸對抗窒息感,嬰兒第一次感覺到力量。在長久的發展當中,一個人會發展起各種防禦來保護自己,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但是時間的流逝是無法防禦的,愚公可以移山,但夸父卻永遠追不上太陽。

無法改變,就只能接受,而接受則意味着主動地放棄一些東西。放棄很難,但是隻有學會主動放棄,才能學會“構建”,因爲構建本身就是有選擇性的,是一個既要做加法又要做減法的過程,只加不減,只能叫“堆砌”。

適當的焦慮是必要的,它有利於人規避風險,但是如果我們主觀上把風險放得太大,那麼焦慮就會超出必要的範圍,進而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應該”“必須”“一定”這種絕對化的觀念,就是放大了失去的風險,“完美”給我們帶來的傷害真的是太大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