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概論:02---電腦主板架構、CPU、內存、顯卡、硬盤與存儲設備、擴展卡與接口、主板、主機電源簡介

一、電腦主板架構

1.概念:主板是連接各組件的重要部分。主板上連接各部分組件的芯片組,其設計優劣,會影響電腦的性能

2.芯片組

①早期芯片組:早期的芯片組通常分爲兩個網橋來控制各組件的通信

  • 北橋:負責連接速度較快的CPU、內存與顯卡等組件
  • 南橋:負責連接速度較慢的設備接口,包括硬盤、USB設備、網卡等

②現在的芯片組:因爲北橋最重要的就是CPU與內存之間的橋接。但是爲了加快CPU與內存之間的通信速度,現在的芯片組,將北橋的內存控制檯整合到了CPU當中。所以下面的圖中,你只能看到南橋,沒有以往的北橋芯片

二、CPU

1.CPU(中央處理器):CPU爲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芯片,裏面含有指令集。

2.CPU的兩個主要單元:算數邏輯單元與控制單元

  • 算數邏輯單元:主要負責程序運算與邏輯判斷
  • 控制單元:主要協調各周邊組件與各單元間的工作

3.CPU的架構、指令集

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兩種CPU架構:精簡指令集、複雜指令集

  • 精簡指令集(RISC):指令集較爲精簡,每個指令的運行時間很短,完成的操作也很簡單。如果想要做複雜的事情,就需要多個指令來完成。目前時間上使用最廣的CPU就是ARM這種架構
  • 複雜指令集(CISC):與RISC不同,CISC指令集的每個小指令可以執行一些較低的硬件操作,指令數目多而複雜,花費時間較長,但每個單條指令可以處理的工作較爲豐富。常見的使用CISC指令集的CPU有AMD、Intel、VIA等X86架構的CPU

4.CPU位數、等級

所謂的位(bit),就是CPU一次讀取數據的最大量。64位CPU代表一個可以讀取64位的數據,32位CPU代表一個可以讀取32位的數據

5.CPU的差異

  • 不同的x86架構的CPU除了整體構造(如二級緩存、命令執行週期數等)之外,主要在於指令集的不同。
  • 新的x86CPU大多含有很先進的指令集,這些指令集可以加速多媒體程序的運行,也能夠增強虛擬化的性能,而且某些指令集更能夠增加能源利用效率,讓CPU耗電量降低

6.CPU頻率

除了前面談到的CPU內部指令集會導致CPU工作效率,CPU的頻率也會影響CPU性能

  • 什麼是頻率:頻率就是CPU每秒鐘可以進行的工作次數,頻率越高CPU在單位時間內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 例如:Intel的i7-4790的CPU頻率爲3.6GHz,表示這塊CPU在一秒內可以進行3.6*10^9次工作

7.超線程(HT)

HT可以提升性能,自行查閱

三、內存

1.簡介:前面提到的CPU所使用的數據都來自於內存,不論是軟件程序還是文件數據,都必須讀入內存後CPU才能利用

2.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

①概念:個人電腦的內存主要組件爲動態隨機存取內存,內存只有在通電時才能記錄和使用,斷電之後數據就消失

②分類:現在廣泛的分爲:SDRAM與DDR SDRAM(兩者的差別在於針腳與工作電壓上)

  • DDR:雙倍數據傳輸速度,它可以在一次工作週期中進行兩次數據的傳輸,傳輸頻率比SDRAM好一些
  • 隨着技術的發展,有DDR、DDR2、DDR3等。其中,DDR2的頻率倍數是4,DDR3則是8倍,以此類推....

3.多通道設計

  • ①概念:由於所有的數據都要存放在內存,所以內存的數據位寬當然是越大越好。但是傳統的位寬只有64位,爲了加大位寬,芯片組廠商就將兩個內存集合在一起,如果一根內存條可以達到64位,那麼兩根內存條就可以達到128位,從而達到雙通道的設計理念
  • ②注意:啓用多通道設計插入多個內存條時,這多個內存條的型號最好是一模一樣的

4.二級緩存

  • ①概念:我們知道CPU的數據都是有內存提供的,但是如果某些常用的程序或者是數據可以放置在CPU內部的話,那麼CPU就不需要再跑到內存重新讀取數據,從而提升了性能
  • ②注意:二級緩存又稱爲內存控制器,是存在於CPU內部的一種結構

5.其他

  • 內存除了頻率/位寬/型號需要考慮之外,內存容量也是很重要的
  • 以服務器來說,有時候內存的容量比CPU的速度還重要

四、顯卡

1. 概念:顯卡又稱VGA,它對於圖形影像的顯示扮演着相當關鍵的角色。

2.顯存:每個圖像顯示的顏色都會佔用內存,因此顯卡上面會有集成內存並稱爲顯存

  • 顯存容量會影響到你的屏幕分辨率與顏色深度

3.GPU:在早期,顯卡的運算能力由CPU完成,但是CPU已經很忙碌了,所以後來顯卡廠商直接在顯卡上面嵌入一個3D加速的芯片,就是GPU

  • 顯卡主要通過GPU的控制芯片來與CPU、內存等通信

4.顯卡的接口形式

  • D-Sub(VGA接口):爲較早之前的連接接口,主要爲15針的接口,爲模擬信號的傳輸所使用
  • DVI:公有四中以上的接口,不過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僅有提供數字信號的DVI-D,以及整合數字與模擬信號的DVI-I兩種。DVI常用於液晶屏幕的連接
  • DHMI:以上兩種(VGA、DVI)僅能傳輸影像數據,HDMI可以同時傳輸影像和聲音,被廣泛的應用於電視屏幕,電腦屏幕也常使用
  • DispalyPort:與HDMI相似,可以同時傳輸聲音和影像,不過這種藉口的在市面上比較少用

五、硬盤

1.硬盤的物理組成

  • 由許許多多的圓形碟片、機械手臂、磁頭與主軸馬達組成

2.硬盤的運行

  • 實際運行時,主軸馬達讓碟片轉動,然後機械手臂可伸展讓磁頭在碟片上面進行數據讀寫操作

3.硬盤上的數據

由於碟片是圓的,並且通過機械手臂去讀寫數據,數據的讀寫是以圓圈轉圈的方式進行。

  • 扇區:碟片被切出一個一個的小區塊,這些小區塊就是磁盤最小物理存儲單位,稱之爲扇區
  • 磁道:同意同心圓的扇區組成的圓就是磁道

4.傳輸接口

磁盤與主板的接口經過了多次的改良。傳統的磁盤接口有SATA、SAS、IDE、SCSI等,外接式磁盤還包括USB、eSATA等接口。不過目前IDE被SATA取代,SCSI被SAS取代

  • SATA:插槽所使用的連接線比較窄小,帶換了原來IDE粗排線接口。SATA已經到了第三代,每一代都有向下兼容性
  • SAS接口:一般個人電腦上沒有內置的SAS接口,需要通過外接轉卡才能夠支持。
  • USB接口:是最常見的外接式接口

6.緩衝存儲器

  • 硬盤裏面有一個緩衝存儲器,這個內存主要可以將硬盤內常使用的數據緩存起來,以加速系統的讀寫性能。目前主流產品可達64MB的大小

7.使用須知

  • 由於硬盤內部機械手臂上的磁頭與碟片的接觸是很細微的空間,因此要避免污物的沾染,造成數據的損壞
  • 電腦關機後,硬盤上的機械手臂要慢慢迴歸原位。因此不能強制電腦關機,否則會造成硬盤損壞

六、固態硬盤(SSD)

1.引入:傳統硬盤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需要驅動馬達去轉動碟片,這樣會造成嚴重的磁盤讀取延遲。後來有廠商拿閃存去製作高容量的設備,這些設備的接口也使用SATA或SAS,而且外形跟傳統磁盤一樣(因爲沒有磁頭和碟片,都是閃存),後來就被稱爲固態硬盤

2.優缺點

  • 優點:不需要馬達轉動,通過閃存直接讀寫數據,還省點
  • 缺點:早期的SSD,閃存有寫入次數的限制,而且壽命大概兩年就頂天了。現在的SSD的使用壽命擴展到了更多

七、擴展卡與接口

待更新。。。

八、主板

1.設備I/O地址與IRQ中斷請求

主板負責各個組件之間的通信,但是組件太多,主板芯片如何負責通信哪?這個時候就用到了I/O地址與IRQ

  • I/O地址:類似於門牌號,每個設備有自己的地址,因此不能出現兩個設備使用同一個I/O地址
  • IRQ:各設備通過IRQ中斷請求來告知CPU該設備的工作情況,以方便CPU進行工作分配。老實的主板芯片組中IRQ有15個,如果你發現你周邊接口太多可能不夠用時,這時你可以關閉一些沒有用到的接口,來給一些真正需要用的接口

2.CMOS與BIOS

  • CMOS:主板上的一塊電池。用於記錄主板上的重要參數:系統時間、CPU電壓與頻率、各設備的I/O地址與IRQ等,由於這些數據的記錄都需要電,所以纔有了這塊電池
  • BIOS:是寫入到主板上的某一塊flash或EEPROM的程序,它在計算機啓動的時候執行,以加載CMOS當中的參數,並嘗試調用存儲設備中的引導程序,進一步進入操作系統中。BIOS可以修改CMOS中的數據

3.其它外置設備接口

  • PS/2接口:原本常見的鍵盤與鼠標接口,不過目前被USB接口替換,很少有
  • USB接口:一般分爲USB2.0與USB3.0。爲了便於區分,USB3.0的插槽顏色爲藍色
  • 聲音輸出、輸入與麥克風:一些圓形插孔,只看主板上面有內置音效芯片時,纔會有這三個插孔
  • RJ-45網絡頭:如果有內置網絡芯片的話,就會有這種接頭出現。類似於電話接頭,不過內部有8個芯片觸點,接上網線後這個接頭會有信號燈亮起來
  • HDMI:如果有內置芯片的話,可能會提供這個與屏幕連接的接口,目前是電視機屏幕的主流接口

九、主機電源

機箱內有個大大的鐵箱子,上面有很多電源線會跑起來,那就是主機電源。我買的CPU、RAM、主板、硬盤燈都需要電。

能源轉換率:主機電源本身也會使用一部分的電力。購買主機電源時最好挑選轉換率高的

  • 轉換率=輸出功率/輸入功率。例如:主板用電量爲250W,但主機電源已經使用了320W的電力,則轉換率爲:250/320=0.78,這個數值越高表示被主機電源玩掉的電力越少,就越符合能源效率。

十、系統不穩定的原因

系統超頻、主機電源不穩,內存無法負荷,系統過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