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區塊鏈相關

       在瞭解區塊鏈之前,我們不得不先了解一個組織--密碼朋克(CypherPunk)。這個組織是由一羣密碼天才組建的鬆散性聯盟。他們認爲,在互聯網這個開放的電子信息時代,不要指望通過政府,公司或者其他組織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他們有必要行動起來,通過自己的編程來保護個人隱私。他們通過電子郵件,匿名分享自己的技術思想。很多實事證明,區塊鏈的靈感與構思來自密碼朋克成員過往的發明或不經意知識,經驗分享中碰撞出來的火花,是這羣天才共享思想與創新的成果。

       2008年10月31日,紐約時間下午2點10分,在一個普通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幾百個成員均收到了自稱中本聰的人的電子郵件:“我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須任何可信的第三方”。同年11月16日,中本聰發放了比特幣代碼的先行版本。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幸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並獲得了50個比特幣的“首礦”獎勵。

      可以看出,區塊鏈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實現的底層技術。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僞造的分佈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區塊鏈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爲:點對點與去中心化,去信任與共識機制,時間戳與不可篡改,開放性與匿名性,以及跨平臺與萬物性。

      點對點去中心化:通過區塊鏈在互聯網上的運用,可以歸納爲由大量節點共同組成一個點對點網絡,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何一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 

      去信任與共識機制:區塊鏈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心化的信用創造方式,運用一套基於共識的數學算法,在機器之間建立“信任”網絡,從而通過技術背書而非中心化信用機構來進行信用創造。藉助區塊鏈的算法證明機制,在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無須建立信任過程。在系統指定的規則範圍和時間範圍內,節點之間不能也無法欺騙其他節點,即少量節點無法完成造假。

      時間戳與不可篡改性:即區塊鏈系統將通過分佈式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副本。一旦信息經過驗證添加到區塊鏈上,就會永遠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可靠性很高,且參與系統中的節點越多和計算能力越強,該系統中的數據安全性越高。

      開放性與匿名性:一方面,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另一方面,由於節點間無須互相信任,因此,節點間無須公開身份,系統中的每個參與的節點都是匿名的。

     跨平臺與萬物性:區塊鏈網絡上的節點是基於共同的算法和數據結構獨立運行,主要消耗的計算資源,與平臺無關,可以在任意平臺部署計算節點。同時區塊鏈的技術,思維與模式幾乎可以在未來的物聯網上得以廣泛運用,由此爲萬物相連提供基礎的技術與賬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