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的疏離,還不都是三觀不合的結果?

01

多年前讀過一份婚姻調查報告,也可能是報告文學,作者在做了大量調查後發現,很多人的婚姻出問題都會歸結爲四個字——感情不合。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感情不合這回事,具體到每樁婚姻裏,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作者的意思是,“感情不合”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裏裝。很多去申請離婚的人,就只填這四個字。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感情不合”已然有了更精準的名詞替代。那天在一個以女性爲主的羣裏,不知誰率先開頭討論離婚的話題,也可能是跟我推送了《我新年最大的願望是安安穩穩地離婚》那篇文章有關,有個人就說,那也是她新年最大的心願,還說,跟老公實在是“三觀不合”。

喜歡過一個人,愛過一個人,有自由戀愛經歷的人,大概都是因爲“性相近”才走近彼此吧。即便發現“習相遠”,也因爲淡淡的喜歡,深深的愛,選擇忽視,去包容,去接納。

通過相親、別人介紹走到一起,進入婚姻圍城的人,也大都會求同存異吧。在共同生活的時光裏,逐漸達到“性相近”的程度。

理想的場景是這樣的——

一人說:我喜歡旅遊。另一人說:我也是。

一人說:我喜歡吃川菜。另一人道:我也是。無辣不歡。

一人說:我喜歡王小波。另一人講:我也是。你好呀,李銀河。

……

無論是婚姻對象還是朋友,“我也是”出現的頻率足夠多,三觀比較趨同,關係就比較融洽,相處也比較不累。如果總是擡槓,試圖證明“你不對”,“我是對的”,再好的關係,恐怕也會漸漸疏遠,疏離。

我至今記得跟一個80後的女孩子的交談,說起對某件事的看法,興趣愛好等等,她興奮地、絕不是隨聲附和的那一聲“我也是”。我至今記得她眼睛裏的光,心裏有找到知音的快樂。

有誰願意跟槓精長期相處在一起呢?除非倆人都有逗嘴的樂趣,覺得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了一,彼此以擡槓爲樂,以在口頭上戰勝對方爲榮。

對話變成這樣:

一人說:我喜歡旅遊。另一人說:我哪裏都不願去。倒貼錢我還得考慮考慮。

一人說:我喜歡川菜。另一人道:真不明白辣有什麼好吃的?跟自討苦吃有什麼區別。

一人說:我喜歡王小波。另一人講:他要是活到現在,也就是個油膩的中年男。

……

長此以往,天,就被聊死了。所謂“尬聊”,也就是這樣吧。所謂三觀不合,就越來越明顯了。

02

三觀不同的人有什麼表現?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

你喜歡看書,他喜歡玩遊戲。這不叫三觀不合。你喜歡看書,他說看書有什麼用,不就是裝文藝嘛。這纔是三觀不合。

你喜歡去西餐廳吃牛排,他喜歡在大排檔擼串。這不叫三觀不合。

但是他說那玩意死貴,還不好吃,說你真是做作。這就是三觀不合。

你喜歡假期去各地旅遊,他就喜歡宅在家裏。這不是三觀不合。

但是他說旅遊有什麼好玩的,不就是花錢遭罪嘛,躺在家裏多舒服。這就是三觀不合。

其實,不管是在婚姻還是生活中,甚至職場上,三觀合,並不是要求雷同,要求完全一致,而是彼此之間達到“求同存異”的境界——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和看法,但我尊重你表達的權利,尊重那份差異,懂得包容和欣賞。

否則,你跟他分享快樂,他覺得你是在顯擺;你跟他提建議,他覺得你跟他不同心同德;你跟他傾訴心聲,他認爲你矯情;你送給他一捧雛菊,他認爲你在是詛咒他;你發朋友圈,他覺得你神經病什麼都曬……

人跟人的疏遠、乃至疏離,往往就是因爲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認知的差異,逐漸產生和形成的。

不想做過多的解釋,乾脆歸結爲四個字,三觀不合。

這背後,其實可能隱含着四十甚至四百個潛臺詞,不想再說,不想再做更多言語的解釋。

03

那天去逛新開業的商場,遇到一個年輕的朋友,在一個HR羣裏認識的,多少有些瞭解。隨口問了句“你還在原來的公司吧”,這也是打招呼的一種。她說剛辭職了。

我這人大概有一點職業病,還是會習慣性地問人家一句離開的原因,好像在做結構化面試。畢竟現在很多人都焦慮,什麼“這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什麼企業都在裁員,什麼你的工作即將被人工智能替代……這種背景,特別是春節前辭職,我覺得有點詫異。

爲什麼各地的人才招聘會都安排在春節後,爲什麼春節後是跳槽高峯期,因爲不論是錢給的不夠還是心受了委屈,大都會“忍”到年後。

站在那裏聊了一會,就明白了她的意思,跟公司跟老闆三觀不合。只記得她講的一個小例子。那個朋友喜歡讀書,當年也算是個文學青年。他們老闆去參加了一個培訓,搞團建搞企業文化建設成立讀書會,安排她負責,這是好事,她也很積極,甚至做了“員工每月共讀一本書”的方案,採購書的時候,老闆讓她去——買盜版。

“雖然算不上什麼讀書人”,她說,心裏真是膈應,像吃了什麼不潔的東西,總是如鯁在喉。要知道,那些書在網上採購,也多花不了多少錢,雙11雙12活動期間,基本上都是打五折。透過現象看本質,她覺得這種格局的公司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做強,身在其中,還無形降低了自己的品味。離職的念頭一直都有,乾脆就找了個家庭方面的原因離開了。

在婚姻關係、朋友關係之外,這也算是“三觀不合”的一個職場案例了。

我爸很善於總結,他常說人的一生應該“學好事,改陋習,正三觀”。最近,我對這九個字有新的認識。就像人不能簡單以“好壞”歸類一樣,“三觀”也不好以“對錯”判斷,但什麼是“正”,到底還是存在着衡量的尺度的,比如符合雙贏、多贏原則。

跟一個沒觀過世界的人,很可能世界觀不同;跟一個價值觀不對等的人,很可能價值觀不同;跟一個人生觀不一致的人,很可能人生觀不同。

每個人內心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要求着最起碼的被尊重,當沒有了那份尊重,突破了那個界限,就會有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爲謀”。

三觀不合的人,註定不會走上同一條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