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賦能丨螞蟻金服決戰To B開放

數據賦能丨螞蟻金服決戰To B開放
李靜瑕 數創客 今天

圖爲螞蟻金服副總裁劉偉光

▲ 來源:輕金融 作者:李靜瑕

“再過十年,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變成數據型驅動或者軟件型驅動的公司。”作出這一判斷的人是劉偉光。

這一判斷並不誇張。對於多數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存亡戰”。這其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更爲迫切。

作爲螞蟻金服副總裁,劉偉光致力於推動螞蟻金融科技的開放與生態建設。而如何把金融科技能力開放給銀行等金融機構,螞蟻金服已經探索出了新的路徑。

2019年1月4日,在上海舉行的螞蟻金服ATEC城市峯會上,螞蟻金服金融科技開放的腳步開始清晰起來:螞蟻區塊鏈發佈“雙鏈通”、螞蟻金服移動開發平臺mPaaS升級到3.0版本。

在對“輕金融”談及2019年金融科技開放的時候,劉偉光提出了打造“兩大新型生態”的構想,而這一計劃可能會在2019年春天落地。螞蟻金服在金融科技開放上動作頻頻,也是金融科技To B服務的一次加速進化。

數字銀行“破局者”

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中小銀行,都在積極佈局數字化轉型。

銀行正在從一個“物理的地方”,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需、“永遠在線”的服務。劉偉光預計,2020年內,將有超過50%的銀行會完成新一代架構改造,迎接全面的數字金融時代。

同時,“數據資產”將成爲銀行最重要的資源和核心競爭力,從現有的“流程銀行”轉變爲“數據銀行”。

這其中,中小銀行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一組數字足以說明:

“84%的中小銀行失去客戶基礎和數據;64%的年輕客戶流失;48%的存款理財化造成資金成本升高;40%的小微貸款業務被衝擊;36%的理財資管業務被第三方爭奪等。”

銀行要推動數字化,科技投入必不可少。麥肯錫一份報告指出,國際領先的外資銀行平均每年投入稅前利潤的17%~20%用於數字化轉型和創新。

相比之下,國內銀行的投入僅僅佔利潤的1%~3%,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更是相形見絀。

“各家銀行紛紛在做開放銀行、數字銀行,我們30多家的小微銀行也面臨這樣的壓力,數字化轉型對於我們是勢在必行。”稠州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程傑在螞蟻金服ATEC城市峯會上表示。

程傑認爲,數字銀行是在銀行建立一個數據大腦,在所有業務領域實現數字驅動。其中數據資產化、決策數字化、業務線上化以及流程敏捷化是四大重要的方面。

螞蟻金融科技給出的數字銀行的解決方案,是推動銀行建立新一代數字銀行“操作系統”,打造三大數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戶體驗、敏捷型業務和生態開放能力。

劉偉光認爲,數字化轉型不是靠一個雲計算項目、一個大數據項目就完成的,它是組織、文化、管理、考覈、KPI等全方位的轉型;對於銀行而言,數字化轉型也不是一個科技部門的戰略,而是銀行管理層、全行業戰略的轉型。

這一解決方案也是螞蟻金融科技開放的重要板塊。螞蟻金服通過將自身最佳實踐的“金融敏捷中心”進行全面開放,使得金融機構像搭積木一樣調用平臺上的業務組件來編排業務模塊,創新業務就這樣“樂高式”地搭建。

數字化成熟度高的銀行將率先完成“樂高式銀行”,通過各移動端渠道服務客戶,實現圍繞場景金融打造的業務運營平臺目標。

螞蟻金融科技移動智慧銀行業務架構

在破局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中,螞蟻金服也有不少精彩的案例。

例如,廣發銀行引入螞蟻金服移動開發平臺mPaaS構建新一代信用卡“發現精彩”App和手機銀行兩大App,讓APP啓動時間降低了近70%。2018年9月,廣發手機銀行客戶數已突破3000萬,年複合增長率超90%;

一年多時間助力南京銀行實現線下到線上的路徑轉型;

西安銀行對手機銀行進行架構升級,實現手機銀行由傳統移動渠道向移動金融開放平臺的轉變,開展以移動化、數據化、平臺化、場景化、智能化的數字化銀行轉型實踐。

開放帶來新的“增長極”

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開放道路經歷了多個階段。

2015年,井賢棟提出“互聯網推進器”計劃;2016年,螞蟻金服強調TechFin定位,宣佈對外開放金融科技;2017年螞蟻宣佈全面對外開放;2018年9月,螞蟻金融雲升級爲螞蟻金融科技,開放加速。

螞蟻金融科技的開放板塊很多,包括區塊鏈、金融智能、金融安全、分佈式架構、移動開發、分佈式數據庫等。

此次峯會上,螞蟻區塊鏈產品雙鏈通正式宣佈上線,雙鏈通這項技術應用將有望解決廣大供應鏈上下游,特別是製造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同時將移動開發平臺mPaaS升級到3.0版本,企業可以等同於支付寶的能力,包括技術、生態、業務等。

這些動作,都意味着2019年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開放有了一個好的開局。不過,劉偉光談起螞蟻的探索金融科技的開放,用了“曲折”和“艱辛”來形容。

從15年前,支付寶從淘寶網的擔保交易開始發展,到今天構建成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帝國,其背後是科技發展的支撐。從“拿來主義”到自主研發的飛躍,讓螞蟻的金融科技在如今的開放,更加成熟。

正如劉偉光所言,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開放是跟隨金融科技趨勢發展的,一開始並未設定“開放”按鈕。螞蟻金服也經歷了自身架構調整的過程,通過不斷挖掘市場需求,形成自身的產品。

廣發證券曾預測,螞蟻金融技術服務是公司未來的“增長極”之一,致力於爲機構用戶提升營銷、風控能力,帶來增量收入。實際上這一趨勢已經在從此前公佈的數據上已經有所體現。

從2017年螞蟻金服拆分數據來看,支付連接佔比54%,較2016年下降11個百分點;金融服務佔比11%,較2016年下降7個百分點;技術服務佔比34%,較2016年上升17個百分點。

現在螞蟻金服技術人員佔比差不多在 63% 左右。2018年螞蟻金服最新融資報告預計,2017年至2021年螞蟻金服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將提高至 65%。

如今,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開放戰略已經越來越清晰,形成以螞蟻BASIC(Blockchain-區塊鏈、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聯網、Computing-計算)爲基礎,讓金融機構可以快速搭建完整的金融中臺,引入最佳技術產品和最佳實踐,避免走彎路。

隨着螞蟻金服技術的全面開放,“可以幫助行業打造100個、1000個支付寶、網商銀行”。

2019:“兩大生態”構想

2019年,被認爲是金融科技商業應用的重要一年,對ToB市場的爭奪也將白熱化,螞蟻的金融科技開放亦存在挑戰。

程傑指出,螞蟻金融科技開放存在三大挑戰:一是從金融機構面臨雲和數字化過程來看,螞蟻金融科技各類產品都必須產品化;二是螞蟻原來根植於阿里體系,如今開放要跳到銀行等金融體系,必須要在大批量的基礎上支持個性化定製;三是螞蟻能夠把科技能力以普惠方式輸出之後,才能夠把蛋糕做大。

面對產品化的挑戰,曾供職EMC、甲骨文等公司、創建Exadata大中國區的產品事業部、創建Pivotal軟件大中華區分公司、深耕企業軟件市場多年的劉偉光深有體會。

相較於這些軟件公司有標準產品化流程,在螞蟻金融科技從內向外的過程中,如何構建產品化體系是第一個挑戰。

“我們成立專門的部門來把產品進行孵化,包括服務、產品的標準能力,2018年已經開始發力合作了。希望未來的技術能夠學習IOE的標準能力,把我們的技術產品真正從內容型變成一個商品化、標準化的產品。”劉偉光告訴“輕金融”。

要解決這些挑戰,螞蟻金融科技計劃在2019年落地兩大新型生態。

第一大生態是ISV生態。將螞蟻的技術與ISV(IndependentSoftware Vendors ,獨立軟件開發商)的應用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生態,螞蟻的技術提供助力。

第二大生態是面向機構客戶的生態。通過螞蟻金融科技的開放能夠盤活銀行等機構用戶的粘性。其中螞蟻金服的小程序“要打一場仗”,助力銀行金融科技能力和業務的提升。

可以發現,螞蟻的金融科技早已超越了傳統單純技術產品輸出的概念,而是讓金融機構從技術、數據、業務,到組織、規劃、最佳實踐等全面系統化地提升數字化敏捷能力。

這是螞蟻金融科技在探索一條新的開放路徑:不是單純的把金融科技包裝成一個產品、一套解決方案給到客戶,而是去推動“生態”建設。

在這個巨大的開放生態中,金融機構可以進一步形成生態開放市場,讓各種創新想法、各個行業開發者都可以調用和消費銀行的技術能力、業務組件、數據資產,形成以銀行爲核心的多樣化的場景金融形態。

這也正是井賢棟提出來的:技術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發展過程,後面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

劉偉光稱,以前做科技沒有辦法與銀行業務掛鉤,而螞蟻金融科技開放所追求的,是通過技術加生態能夠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做到業務的提升。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今後能讓技術能力,在銀行業務中間形成‘方程式’。”加入螞蟻金服一年多以來,劉偉光的這一夢想在漸行漸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