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優秀的人越勤奮?越愛學習?

置頂。
鞭策自己。
優秀是一種習慣!
優秀的人越學,越覺得自己懂得少。越優秀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無知。
真正優秀的人,是停不下來的,因爲內心深處有一種對無知的恐慌。對於知識,他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

前段時間,看了Ins上一篇關於抖森(Tom Hiddleston)的推送文章,只看了一半就果斷路轉粉。

此前,我也不認識抖森,對這張臉唯一的印象就是雷神的弟弟大反派洛基,當年看那部電影還是衝着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去的。可翻開抖森的履歷,只說三條,就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會七國語言:英、法、西、俄、意、拉丁和希臘語。

放棄牛津去讀劍橋是因爲:和父母吵架,想離他們遠一點。

《雷神》試鏡時,爲了得到雷神一角,抖森特意增重20斤。結果視鏡之後,被告知要演洛基,他又默默地減掉了這20斤。

每一句輕描淡寫的描述,都是很多人一生都可能無法達到的高度。既阿米爾·汗、彭于晏之後,又一位男神印證了那句老話:優秀是一種習慣。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明明已經百裏挑一,還覺得基數太小。明明已經出類拔萃,還覺得炮灰太少。每天像缺錢一樣勤奮,像欠債一樣努力。每每遇上這樣的人,我都會忍不住問一句:爲什麼?

有個外國朋友,八零後,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五年前來北京工作,哈佛、耶魯、劍橋唸了一遍,美國、英國、香港三地律師執照,中文說的一流,年初剛剛跳槽到了一家國際律師事務所,成了最年輕的合夥人,年薪百萬級。

妥妥的一個人生贏家。可前天,他居然跟我說,最近在看司法考試的教材,說打算好好研究一下中國法律。

旁邊的幾個律師朋友快氣哭了,飯碗搶到家門口了。可你就是攔不住優秀的人闖入你的領地。

他剛來中國不久,就開始學中文。日常交流沒問題了,他還不死心,非要學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和中國民俗,經常把我問得一愣一愣的,故宮爲什麼叫紫禁城?十二生肖裏爲什麼沒有貓?說大話爲什麼叫吹牛不叫吹羊?

想知道的朋友,請自行度娘。

我想說的是,跟他在一起,我覺得自己是個假的中國人。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越學,越覺得自己懂的少。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曾經問過他:“老師,你學識淵博,知道的事情那麼多,爲什麼還經常懷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諾回答說:“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於是,你與未知接觸的空間也就越多。因此,雖然我知道的比你們多,但不知道東西也比你們多。”

曾經聽過一個資深投資人的講座,他洋洋灑灑說了三個小時的成功經驗,卻用了這樣一句話結尾:做投資的時間越長,越不敢投。

大概因爲這樣,巴菲特纔會只買自己熟悉的行業、熟悉的公司的股票,甚至反對炒股。他曾經說:“有時候我太過謹慎,但我寧可有一百倍的謹慎,也不想有1%的不小心。我不是靠炒股,成爲世界首富。”

越優秀的人,越能看見自己的無知。於是,步履躊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種自然反應,但也正是這種心態,讓他們不想停下探求的腳步。相反,平庸的人卻經常一知半解,就覺得天下無敵。

傅盛在認知三部曲中提到,人有四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處在第一層。

然而,是不是自知無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別。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所以,當我們問爲什麼越優秀的人越努力的時候,或許我們更應該問另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不再努力了。

以爲自己什麼都知道,恰恰是無知的開始。


有時候,小有成就比一事無成更可怕。

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九零後的小鎮姑娘,從小喜歡讀書寫作,從上高中起開始陸陸續續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後來又開始寫公號、出書,很快小有名氣,賺了點錢。有一家公司邀請這個姑娘加入,給了她豐厚的薪水。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高考,投奔了金主。

我不知道,這個姑娘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這些年,社會一直在爭論,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說沒用的人,總能舉出很多例子,證明不上大學也能成功。從比爾·蓋茨到喬布斯,從愛因斯坦到愛迪生,社會這所大學好像更能培養出所謂成功的人。

可諷刺的是,那些沒有讀過書卻成功了的人卻比任何人都重視教育。見識越多的人,越能看見差距,也就越明白讀書的重要。

宋朝詩人黃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周國平對這段話的解讀,我特別贊同,你三日不讀書,你就會自慚形穢,羞於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

這就是他所說的“讀書的癖好”,讀書爲什麼能成爲一些人的基本需要?大概就是因爲這種自愧不如的感覺吧。


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能成爲一個努力的人。我會反問他們,對於不努力,你的感受是什麼?

他們通常會說,沒感覺。

我想,這就是差距吧。真正優秀的人,是停不下來的,因爲內心深處有一種對無知的恐慌。對於知識,他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

Richard St. John在《成功是一條持續的旅程》中曾說過,成功是一個由熱情、工作、專注、推進、靈感、提高、服務和堅持組成的循環,我們一圈一圈地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而不是一條從A到B的直線。

可是,生活裏,大部分人都是四十歲在吃三十歲的老本,三十歲吃二十歲的老本。

我不是說,人必要勇往直前,一次次地勇攀高峯。而是說,人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和一種謙卑的心態,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很多。

笛卡爾曾說過,沒有知識的人總愛議論別人的無知,知識豐富的人卻時時發現自己的無知。

所以,爲什麼越優秀的人反而越勤奮?
答案或許很簡單,他們比我們看得見更多值得努力的東西。

本文作者 Jenny喬
來自公衆號:Jenny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