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越獄未遂

小程序曾經是在iOS和安卓上跨平臺開發的完美解決方案,但現在,它已經被蘋果重新關回了籠子裏。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曾與微信在小程序和小遊戲上接近達成協議,但最後功歸一簣,不僅小遊戲不能內購,連微信小程序iOS端都撤掉虛擬支付,甚至連相關標識都不能有。

小程序和小遊戲成爲牽涉到蘋果、谷歌、Facebook、騰訊諸多巨頭的博弈焦點,這場博弈悄無聲息,但身處漩渦中心的小程序,其未來已經蒙上一層陰影。

一切,先從iOS虛擬支付說起。

唯有死亡和蘋果稅不可避免

虛擬支付,顧名思義,就是針對虛擬物品的消費行爲,包括你購買付費App、購買各種App會員、在遊戲裏充值消費、購買虛擬道具等等。

凡是涉及到實體物品的都不是虛擬支付,比如你在淘寶剁手、用美團點外賣、購買火車票等。

蘋果規定,凡是在App Store上架的App,涉及到虛擬支付的,必須使用蘋果提供的支付SDK,又叫做IAP(應用內支付),若涉及到實體支付的,可以用網銀、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

爲什麼會區別對待呢?因爲國家針對實體商品已經收過稅了,做實體經濟的公司一般利潤都很薄,如果蘋果再抽成,這些公司的業務將難以爲繼。使用第三方支付,一般只需要付出1%以內的手續費,這個倒還能接受。

目前尚沒有國家針對虛擬商品和交易收稅,蘋果在iOS上自成王國,只要你想上App Store,就避免不了蘋果的抽成,讓人想起那句名言“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因此,也有人將蘋果的這種分成行爲稱爲“蘋果稅”,其稅率爲30%。

在安卓平臺上,情況會複雜一些。

在國外,絕大多數App都選擇通過谷歌Play商店來發布,谷歌同樣規定收取30%的分成。但是,你也可以選擇不通過Play商店發佈App,這樣開發者可以擁有所有收入,當下正火熱的遊戲“堡壘之夜”就在官網提供安卓App下載,沒有上線Play商店。

在國內,Play商店進不來,各個手機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應用商店,在分成這塊,可以說是羣魔亂舞,相當隨意,有些平臺拿走的分成甚至高達50-90%。

虛擬支付爲什麼重要

虛擬支付是純互聯網的玩法,無論是視頻、音樂App的會員,還是線上課程、知識付費,都涉及到虛擬支付,這些都是人們在數字時代新業務模式的探索。

蘋果十分重視來自於App Store的分成,近幾年的WWDC都會宣佈他們給開發者分成了多少,將這個數字乘以3/7,大約就是蘋果從App Store的收入(包含廣告)。

據蘋果每年WWDC公開的數據估算,2017年,蘋果從App Store獲得收入是90億美金左右,2018年,這個數字變成130億,增長也還過得去。

儘管這個數字對於蘋果來說並不大,但有着特別的意義。

一直以來,蘋果都是一家硬件公司,很少從軟件和內容中獲得收入。而資本市場對於硬件公司的市盈率PE通常偏低,只有數倍左右,但互聯網軟件公司就不一樣了,靠着講故事,能夠獲得驚人的“市夢率”,比如常年虧損的亞馬遜,其市盈率長時間高達百倍以上。

蘋果也需要講故事來提升自己的市值,提高股票價格,從而回報投資者。而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App Store。

iPhone將我們帶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而App Store則開創了“App經濟”時代,作爲這個時代幕後Boss的蘋果,自然有理由獲得高估值。至於資本市場買不買賬,則是另一個故事。

因此,維持App Store模式繼續增長,可以說是蘋果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只要蘋果覺得某些東西對這個戰略有威脅,蘋果就會毫不留情的打擊,至少在iOS平臺上,蘋果非常嚴格的執行了這一策略,將所有有危險的萌芽消滅在襁褓中。

這一策略的核心就在於對虛擬支付的嚴格控制(對跨平臺的限制),之前的規定包括:

  • iOS和Android平臺相同遊戲的數據不能互通,換一個平臺,需要重新充值消費;
  • 嚴禁繞過App Store的支付,比如跳轉到網頁支付,一旦發現,就會進行嚴懲。

小程序,就是在這個危險的邊緣反覆試探,蘋果之前只是在警戒中監控,直到小程序碰到了虛擬支付這個雷區。

破碎的協議

事實上,微信做小程序,很早就和蘋果打了招呼,得到了許可才做的。馬化騰在朋友圈說,最開始小程序在內部叫應用號,但在蘋果的壓力下被迫改名。

所以小程序之後的重大變化,蘋果肯定提前知曉。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底蘋果與微信已經接近達成協議,讓即將推出的小遊戲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在此前,只有小程序支持微信支付,並且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支付都支持。

然而在最後關頭,某蘋果高管推翻了協議,並提出新的條件:

微信一個App只能帶10個小遊戲,小遊戲更新需向蘋果報備,小遊戲開發者必須有蘋果ID,必須接入蘋果支付。

對微信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這麼做小遊戲將完全失去未來的想象空間。於是微信乾脆在iOS端小遊戲中撤掉支付,通過廣告形式來變現,安卓端則仍然支持小遊戲內購。

蘋果見微信並不屈服,又進一步要求,微信小程序也必須下線iOS端虛擬支付,其要求的嚴厲程度之高,甚至要求不允許出現任何引導支付的按鈕或字樣。

2018年5月,微信小程序向開發者發佈公告下線iOS虛擬支付,8月份,又發佈修改指引,任何涉及到引導支付的地方也需要修改。

2019年微信公開課Pro,我們向微信小程序官方詢問iOS虛擬支付是否可能恢復,他們的答覆是目前沒有解決方案,也無法給出明確的解決時間,小程序目前的變現方式只有通過廣告。

然而微信不退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硬件銷售不佳、股價下滑的蘋果更不可能退讓。

微信和蘋果各自的戰略,在小程序和小遊戲這裏,發生了直接的碰撞。

小程序未來會怎樣?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回頭看看過去發生了什麼,接下來我會分析一下微信以及蘋果、Facebook、谷歌三巨頭在小程序及類似產品形態的探索,然後你會知道,小程序的未來如何,決定權在硅谷。

微信不得不剋制

討論小程序的未來的時候,我們先要確認,它想變成什麼樣。很多人說小程序未來可以取代App和網頁,但官方從來沒有這麼說過,看上去,是因爲剋制。

但是,張小龍說,微信的字典裏沒有剋制兩個字,如果你聽了他的四小時分享,會發現他的確不是剋制,從一方面說是對底線的嚴守,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對產品極強的控制慾。

小程序的開發者只能在張小龍踩出的腳印上亦步亦趨,張小龍甚至不想讓小程序發展的過快,按他說的,是不想讓小程序變成流量紅利。同時,在小程序初期,張小龍強調它需要與線下結合,用完即走,因爲涉及到的支付就是實體支付,在蘋果的允許範圍內。

也許正因爲這種謹慎,蘋果才讓小程序得以生存。畢竟,蘋果和微信之前在公衆號讚賞上,已經有過一次衝突。

這裏我問各位讀者一個問題,你認爲公衆號讚賞風波,最後蘋果和微信誰贏了?

看上去,是蘋果退了一步,讓公衆號能夠重新在iOS端讚賞,但實際上,是微信輸了。

微信雖然重新恢復了自己的產品功能,但是,公衆號的創新之路被堵住了。在15、16年,網上流傳公衆號要做付費閱讀,蘋果這麼一鬧之後,再也沒有這方面的動靜。這兩年知識付費火熱,也似乎和公衆號無關,微信沉寂兩年之後的改版,則是探索不涉及付費的信息流。

對於微信來說,肯定不想讓公衆號讚賞事件重演,所以必定會和蘋果進行更密切的溝通。2017年9月,騰訊高層,包括馬化騰、張小龍、劉熾平、任宇昕等前往蘋果拜訪,與庫克見面溝通。隨後在2018年1月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宣佈iOS端公衆號讚賞將重新上線。


(騰訊四大高管與庫克合影)

這次拜訪不僅爲了解決公衆號讚賞問題, 也是爲即將到來的小遊戲鋪路。對於小程序,由於它涉及到的營收沒有那麼大,所以蘋果能睜隻眼閉隻眼,但遊戲不一樣,遊戲的內購是App Store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不得不慎重。

然而,小程序能得到蘋果的允許還可以說是蘋果對它並不怎麼理解,因爲它只是國內的特產,但小遊戲在國外已有類似的產品,所以蘋果能明白它對自己的威脅。

這個產品就是Facebook的Instant Games。

Facebook一招閒棋

Facebook很早就打造了自己的社交遊戲平臺並風靡一時,當移動互聯網興起後,Facebook也一直在尋找將社交遊戲搬到移動設備的辦法。

最終,他們在旗下的移動即時聊天工具Messenger上推出了Instant Games,也作爲這些聊天工具變現的一種手段。

Instant Games可以和好友一起玩,也可以做到點開即玩,與小遊戲非常類似。

有消息說,2017年下半年,在微信與蘋果溝通的前後,Facebook也與蘋果進行了談判。小遊戲這種形式最終能發佈,是微信和Facebook共同努力的結果。

最終,Instant Games於2018年3月正式開放,在iOS端,它也去掉了支付功能;在安卓上,它接入了谷歌Play的應用內支付,在谷歌收取30%分成之後,它再收入剩下的30%,開發者最終可以得到49%的分成。

對於Facebook來說,廣告收入纔是它的大頭,這種社交遊戲目前只是它擴大營收的一種途徑。但是,有數十億龐大用戶基數的WhatsApp在,Instant Games的未來還是很有想象空間的。

蘋果殺雞儆猴

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微信和Facebook兩家有聊天工具,其它公司看着微信和Facebook的做法,也必然會模仿,日本的Line就是其中的一個,它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廣受歡迎。

2018年6月,Line宣佈在其遊戲平臺上推出Line Quick Game(LQG),使用HTML5技術,點開即玩,與Facebook的Instant Games如出一轍。

2018年10月,Line宣佈LQG達到300萬用戶,然而緊接着從11月1號起, LQG的iOS端陷入長達50天的維護狀態,據知情人士透露,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爲蘋果施加壓力,因爲蘋果擔心HTML5遊戲可能繞過蘋果的支付方式。

Line的遭遇不僅給同類想做小遊戲的公司敲響了警鐘,也讓微信和Facebook不敢掉以輕心。蘋果的做法是宣佈它不會再讓步了,對任何想繞過蘋果的支付的行爲都會予以堅決打擊。

蘋果防止繞過應用內支付的技術也在持續升級,2018年11月,包括拼多多在內的1000多款App遭到蘋果突然下架,後據調查,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爲使用了使用能改變原生代碼功能的熱更新技術。

谷歌另起爐竈

雖然谷歌模仿蘋果設立了谷歌Play商店以及相應的規則,但對應用內支付的執行並不像蘋果那麼嚴格。

據有海外開發經驗的安卓開發者爆料稱,在谷歌Play商店上,騰訊系和阿里系的應用,涉及到虛擬支付時多有采用自己的支付手段,而同類的其它公司應用卻必須使用谷歌的應用內支付,因此猜測谷歌與騰訊阿里達成了某種協議。

而對於微信小程序和小遊戲,谷歌則乾脆採取放任態度,你在谷歌Play下載的微信,可以獲得和國內使用的同樣體驗。

谷歌之所以能這樣從容,一是因爲谷歌Play的營收並不是公司的重心,另外則是谷歌自己也在開發類似的技術,即谷歌Play Instant。

Instant包括面向App和遊戲兩種形式,它是面向已有的App和遊戲幫忙它們推出輕量和試玩版本,藉助谷歌Play,它們可以做到無需下載,點開即玩,甚至可以和網頁一樣出現在谷歌搜索的結果裏。

微信小程序和小遊戲對於谷歌來說,是值得參考的對象。2018年7月,谷歌推出了自己的“猜畫小歌”微信小程序,不僅藉助小程序平臺宣傳自己的AI技術,也有借這個機會了解小程序技術,一探微信虛實的意思。

谷歌的Instant需要谷歌Play才能啓用,因此只能在安卓平臺生效,這和國內幾個手機廠商推出的快應用差不多。但和微信小程序比,不能跨平臺讓它少了許多競爭力。但是,谷歌其實還藏有一個殺手鐗。

這個殺手鐗就是PWA,一種面向未來的HTML5技術,讓HTML5變得更像原生App。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技術得到了蘋果和微軟的支持,目前基本上所有的主流平臺均已支持。

PWA目前還缺乏直接調用系統API的能力,但是,這是一種天生對操作系統和搜索引擎友好的技術,只要PWA加上系統SDK並加入應用商店,立刻就能成爲谷歌版“快應用”,可以和小程序正面競爭。

更重要的是,PWA採用符合Web標準的HTML5技術,在長期來看,這種技術更具有生命力。

小程序可能的未來

小程序最大的問題,是微信對底層操作系統的路徑依賴。蘋果和谷歌對操作系統功能的變動、對應用商店政策的變化,都可能對小程序造成根本性的影響。而小程序做了什麼,幾乎無法對操作系統造成威脅,之前有人說小程序代表了微信可能成爲構建於操作系統之上的另一層操作系統,但只要蘋果不允許,微信只能做夢。

小程序當然是有野心的,要不然,張小龍也不會選擇在1月9日,iPhone誕生的十週年之際發佈。但是現在,在蘋果的嚴密關切下,小程序的邊界止步於圍牆花園,之前的虛擬支付,可以看做是越獄未遂。

從目前來看,小程序最大的可能是繼續在蘋果劃定的框架之下存活,只要不威脅到蘋果的營收,那麼雙方還是能相安無事。

但未來還存在兩個變數,其中一個就是將來某一時刻,如果蘋果發現大家不開發App,都去做小程序了,它必然會有所動作,最大可能就是繼續限制小程序的功能,讓它無法和App一樣。

另外一個,則是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反抗蘋果稅,比如Netflix每年從App Store獲得數億美元收入,但它現在已經不支持在iOS端進行支付了。如果這種情況發展下去,App Store的虛擬支付條款可能名存實亡(遊戲除外),iOS App和安卓相比會變成功能殘缺的版本,蘋果顯然也不會坐視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未來,並不是沒有可能取消虛擬支付的限制。

看到這裏,我想你應該明白了微信的確並不剋制,如果真的剋制,小程序不會推出虛擬支付,更不會冒險的推出小遊戲。但是,在蘋果的限制下,微信不得不表現的很“剋制”,這種情況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只是可憐平臺上的開發者,做個開發,還要關心巨頭之間的爭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