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的故事

生活在城裏的人,都非常喜歡大自然,經常讚歎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但對自己身邊的生活卻熟視無睹,經常覺得索然無味,平淡無奇。其實人類社會有許多精彩的地方,只是我們缺乏慧眼去欣賞而已。就拿最常見的鉛筆來說,看似簡單,只是由筆桿、筆芯、筆帽幾個部件組成,但它的故事卻很神奇。

神奇的鉛筆

首先,鉛筆的原料非常複雜。筆桿用的是一種叫作雪松木的木材;筆桿上的油漆不是一層而是六層,油漆中含有硝酸纖維素和合成樹脂等複雜成分;筆芯裏除了石墨,還有黏土和滑石粉;筆帽上的金屬圈,據說是用黃銅做的;裏面的橡皮是紅色的,而紅色的顏料,據說是硫化鎘。所有這些原料,產地來自世界各地。

其次,它的製造工藝也非常複雜。以其中的筆芯製造爲例。首先,需要將石墨與黏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好;其次,將配好的原料放入機器混勻,並通過壓芯機擠壓出一定規格的鉛芯;然後,經加熱乾燥和高溫焙燒,使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硬度;最後經油浸處理而製成。僅僅筆芯製造就需要這麼多工藝,那麼深究下去,一支鉛筆的生產流程,到底有多複雜?有多少人曾經參與一支鉛筆的生產?50人?100人?1000人?都不對,是成千上萬的人。

因爲,除了生產筆芯,還要生產筆桿、筆帽。要生產筆桿就要鋸樹,要鋸樹就要有鋼鐵,要鍊鋼就得挖礦,要挖礦工人就得吃飯。工人不僅要吃飯,還得喝咖啡。要喝咖啡,就得從很遠的地方運來。要航運就得有人造船,要造船……如此推演下去,整個流程會涉及成千上萬的人,涉及成千上萬人一代一代的努力。

市場力量造就鉛筆神話

一支鉛筆,將成千上萬的人連接在了一起,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

首先,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掌握了製造一支鉛筆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這些知識從來不可能集中在一個人的大腦裏面,但是這支鉛筆卻做出來了。這是它神奇的第一個地方。

其次,每一個參與生產鉛筆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導致一支鉛筆的產生,每個人只是做他手頭的事情。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鉛筆是什麼,有些人根本就不需要鉛筆,但是他們的努力,卻使得鉛筆能夠生產出來。

再有,生產鉛筆的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他們互相不認識,講着不同的語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惡。但這沒關係,他們能夠共同合作,源源不斷地製造出鉛筆。

更神奇的是,雖然一支鉛筆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努力,積聚着一代一代人的知識,但是我們購買一支鉛筆所要支付的代價卻微乎其微。你只要工作十來分鐘,賺到的錢就可以買不少鉛筆。

這是多麼奇妙的現象!再看看大自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沒有。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麼神奇的事情發生的呢?那就是市場,那個讓成千上萬陌生人互相協作的平臺。

這個神奇的鉛筆的故事,被一個叫倫納德·裏德(Leonard E.Read)的人寫成了文章,名叫《我,鉛筆的故事》(I, Pencil, 1958)。

正如多年後米爾頓·弗裏德曼在《〈我,鉛筆的故事〉之序言》中所說的:倫納德·裏德引人入勝的《我,鉛筆的故事》,已經成爲經典之作,它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經典。據我所知,再也沒有其他的文獻能像這篇文章一樣簡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闡明瞭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義。

思考題

現代社會的分工和合作已經達到如此精細和複雜的程度,爲什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窮人呢?

201190100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