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Inode

       要理解Inode,就要從文件存儲說起。文件存儲在硬盤上,那麼硬盤中最小的存儲單位就做“扇區”,下面簡單說明下“扇區”

                            timg

    一個硬盤是由若干個同樣的盤片組成的,在單個盤片上,從裏到外有很多個同心圓,每個同心圓叫做“磁道”(Track),從同心圓

向最外側按一定度數劃分很多縱切線,每個磁道被切割成若干塊,被切割的磁道就叫做扇區,扇區是硬盤存儲數據的最小單位

    一般來說,每個扇區能存儲512字節,也就是相當於0.5K,雖然扇區是硬盤存儲數據的最小單位,但是操作系統在讀取硬盤的時候,

卻不會一個扇區一個扇區的去讀取,這樣效率太慢了,操作系統是按照以“塊”爲單位讀寫的,塊是由多個扇區組成的,是操作系統

文件存取的最小單位,不同的操作系統支持不同的塊大小,最常見的塊大小是4KB,即連續的8個扇區組成一個塊(block)

    文件信息都存儲在“塊”中,那麼顯然,我們必須要找到一個地方去存儲文件的元信息,所謂文件的元信息,就是除了文件內容之外的

和該文件有關的一些屬性,比如文件的創建者、文件的大小等。這些元信息並沒有和文件的內容混在一起存儲,這種元信息存儲的區域就叫

做Inode,中文譯名可以叫做“索引結點”

    那麼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體來說大概有以下幾種內容:

        ①文件的字節數

        ②文件的擁有着UID

                         ③文件的所屬組GID

                         ④文件的讀、寫、執行的權限

        ⑤文件的時間戳(atime、ctime、mtime)

        ⑥鏈接數

        ⑦文件數據塊(block)的位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