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豪賭”科技?從產險業務IT變形計聊起

臨近 2019 年到來之際,中國平安將其品牌標識改爲“金融•科技”,平安官方將“金融 + 科技”定義爲其核心主業。近十年來累積投入科研 500 億、未來十年科技投入將達 1000 億…中國平安爲何要“豪賭”科技?

對於中國平安來說,對“科技”的重視真的是滲透在“血液”當中。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 2019 年元旦致辭中強調:2019 年是中國平安戰略轉型關鍵之年,中國平安將“金融 + 科技”更加清晰地定義爲平安的核心主業。

中國平安“金融 + 科技”戰略之重,有數字上的佐證:在第二屆平安集團 SMART 科技大會上,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介紹:平安集團近十年來累積投入科研 500 億,創立 10 多家科技公司、25 個科研實驗室、六大科技創新研究院,專利申請量接近一萬件。而此前中國平安也曾經表示,未來十年的科技投入將達 1000 億元。

如果想要詳細剖析中國平安這個如此龐大“機體”的科技戰略,並非易事,但是如果“窺一斑而知全豹”也不失爲一種良策。近日 InfoQ 記者有幸採訪到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平安產險”)CTO 顧青山,從平安產險的 IT 之路和科技佈局,亦能深刻感受中國平安爲何要“豪賭”科技。

很幸運的是:我們大的事情都做對了

平安產險經歷了產業變化和市場機遇的黃金時期,但機會從來不是給沒有準備的人,對於顧青山來說,2012 年開始,重新建設的新一代平安產險 IT 系統項目羣,就是預測到機會降臨前的“未雨綢繆”。

“我是 2011 年轉到產險部的,過來的原因是因爲當時數據大集中的產險系統在用戶數和數據量暴增的前提下會出現數據庫不夠穩定等一系列問題,我的工作就是負責處理這部分問題,對於最集中的數據庫層進行一系列優化工作。”

“到了 2012 年,我們發現數據庫層的優化不能解決核心問題——當時的 IT 系統已經累計用了 10 年,系統建立之初比較先進的 Java 和 J2EE 架構一直在修修補補,或者不停地在上面加新功能——如果預計到未來產險業務的大發展以及數據量的暴增,就需要更強的 IT 系統去支撐。這時候新一代平安產險 IT 系統項目羣建設列入議程:重新設計平安產險 IT 系統,按照未來五年的發展趨勢去做,往互聯網化和高效的系統架構上去設計。"

”從現在來看,平安產險 IT 系統重新設計、建設的這幾年,正值產險業務的大爆發,從 2013 年的 1 千億保費交易量達到 2017 年的 2 千億,如果還是舊系統修修補補、沒有一套足夠健壯的 IT 系統去支撐,可能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對於當時的這一決策,顧青山表示:“很幸運的是我們大的事情都做對了。我們做戰略也好,做執行也好,一直都是強調:首先你自己在哪兒,第二你自己要去哪兒,第三怎麼去。”

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業務問題

作爲平安產險第三代 IT 系統,新系統建立之初就被定了調:如果單單做 IT 架構的改變,實際上前瞻性是不足夠的。顧青山介紹:“我們與各個業務部門共同規劃未來五年產險的發展會是什麼樣,我們要建立一個承載未來五到十年發展的系統,這個項目做了三年半到四年的時間,共涉及 100 多個項目,其中絕大部分是重建,極少部分是改造。”而且在顧青山來看:“除了借鑑美國的產品工廠概念來做產品定義、實現爲客戶快速定製產品外,當時市場上沒有什麼成功經驗可以遵循。”

技術路徑選擇

從第三代平安產險 IT 系統技術路徑的選擇來說,也證明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業務問題,因爲保險業務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通過系統化去支撐的地步。這裏有一組數據作爲佐證:每年平安產險會拿出利潤的 10%、累計已有十幾億投入在科技上,平安產險的科技人員已經佔到總部人數的一半。再回到系統設立之初,據顧青山介紹,當時技術發展路線有幾個:一個是分佈式服務,第二個是緩存技術,第三個是 API 服務接口化,此外還有客戶體驗倒逼出來的互聯網化技術、移動化技術和前端技術。平安產險重點選擇這幾個方面來規劃新的 IT 系統。

從移動化來說,平安產險是保險行業做移動 APP 的“第一人”,目前 APP 用戶量 4 千多萬,活躍用戶 1 千多萬。

從上層業務來看,平安產險主要做了三個方向的工作:規則自動化、流程自動化、前端客戶體驗。

從系統架構情況來看,平安產險目前正處在往互聯網特性架構上轉變的關鍵階段,其中還帶有金融的特性要求:比如金融業務對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對可靠性、一致性要求非常高,數據在流程中不能出現任何錯誤。顧青山補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希望 IT 系統像互聯網業務一樣能夠高效、快速試錯,又希望 IT 系統符合金融業務安全、穩定的要求。

現在平安產險 IT 系統的架構是:既有後臺的核心金融化服務,同時又在服務層做微服務改造,讓服務能夠更加高效、敏捷。IT 系統的互聯網化結構支持高併發、高性能,平安產險數據庫層也在從集中式向分佈式轉型,把核心系統從小型機、集中的數據庫,往分佈式數據庫、分佈式應用轉移。”

打造智慧產險

伴隨未來保險發展的三大趨勢的到來——以客戶爲中心的新興業務模式,數據驅動客戶經營,線上、線下融合,平安產險也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全面打造智慧產險,建立數字化、線上化、生態化的新的保險場景。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把大數據 + 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深入結合到產險中去。

其實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產險業務是有很多優勢的,平安產險在這方面也進行了非常多的探索。在第二屆平安集團 SMART 科技大會上顧青山在演講中介紹:

“我們從業務賦能的角度,讓理賠的模型在 AI 平臺上跑,減損金額從 2017 年的 3.1 億提升到了 6.7 億;另外我們也可以用 AI 發現理賠的新規則,實現快速地規則發現和減損,這個數字更驚人,減損金額從由 2017 年 58 億提升到 2018 年的 86 億。

”其實類似 AI 賦能業務的例子太多了,平安產險自建的產險 AI 開放平臺,引入和自研 30+ 種 AI 技術,全面應用到產險業務場景中。此外平安產險在 2018 年還自研了小新機器人和營銷大腦這兩個 AI 產品。

有了 AI 技術,如果沒有數據的支持,只能是“無米之炊”。在大數據建設上,平安產險搭建了一個數字化平臺,提供相應的 BI 升級化產品,包括多維分析和可視化報表,讓客戶、業務人員自助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經營,再進一步進行數據的挖掘。

對於平安產險每年拿出利潤的 10% 投入到科研中,當前的重點投入方向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但是技術必須要與業務場景進行結合。這也是平安產險 IT 投入的一個基本原則。

成功的偶然和必然

其實縱觀平安產險的 IT 歷程,之所以能夠被顧青山自詡爲“大的事情都做對了”,其背後實際上是有很多必不可少因素的,總結來看有這麼幾點:

學習能力

一方面是內部的學習和交流,在整個平安集團,都非常崇尚創新以及學習,集團內各個專業公司會經常進行交流、相互借鑑;另外是跨界的學習,顧青山表示,無論是同行還是其他行業,只要覺得值得學習,平安產險就會不遺餘力。比如他們也在思考和學習美團外賣、滴滴的派單方式,這樣的搶單模式是不是產險業務也可以複製到查勘人員派去客戶車險現場?

執行力

回望新一代平安產險 IT 系統建設,其實是面臨非常大挑戰的。既要做系統架構的重新設計、應用系統的重新規劃,又要讓業務不能停甚至快速發展,需要極強的執行力。對此顧青山表示:“我們的思路還是非常一致的,從開發到業務都是一致向前推動,中間碰到任何困難都是一起想辦法,然後往前繼續推進,這也是平安一貫的作風,有非常強的執行力,很多問題是在做的過程中去解決,而不是站在那兒去討論。”

圍繞科技的內部造血系統

在中國平安的“金融 + 科技”戰略中,希望未來金融和科技能夠各佔 50%。平安集團內部各個專業公司的 IT 投入,與平安科技這個專業科技公司,會有內部的 IT 建設上的結算機制。

顧青山表示:“平安產險每年投在科技上的總體利潤的 10%,其中有一部分會投給平安科技。比如平安科技的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基礎技術,因爲他們的技術非常先進,我們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或者大家一起進行研發,通過內部結算讓技術的推進更快。”

結束語

採訪最後,我們的問題圍繞管理展開,作爲 1500 人的技術團隊的 Leader,如此龐大團隊的高效管理,也是讓 IT 系統發揮巨大威力的關鍵所在。

對此顧青山介紹,在平安產險,10-15 人的小團隊是最敏捷、靈活、高效的單元組織;單元組織再按領域形成彼此協作的人員部落,部落以業務目標、而非行政關係進行協作,共同戰鬥。這樣的敏捷組織奉行目標和效果管理的原則,以事項來推動人員和任務,不強調組織層級,結果就是帶來超強的執行力和效率。當然除了組織架構之外,平安文化中對 KPI 和績效的重視也是可圈可點的。

對於平安產險來說,市場大環境的機遇、技術路徑選擇上的高瞻遠矚、對科技的重視、組織和管理文化…真的是缺一不可。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待 IT 的問題,獲得了超越表象的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