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來抄去那些事——再讀《雪山飛狐》有感

初讀《雪山飛狐》時還小,僅僅對故事內容感興趣。內容早已淡忘,也沒覺得有趣,所以多年來從未想過再讀上一邊。當再讀時,才發覺這小說的妙處。這本寫在1959年的小說,主要人物的故事都是由不同人以各自視角所講述的。而且還採用了開放結局。這種講故事的手法,與《羅生門》、《十二怒漢》、《十二公民》、《瘋狂的石頭》等經典電影類似。所以驚歎之餘,自然會想,“誰借鑑誰”?可見,閱歷積累纔會提高,但認知的層次需要人點撥才能提升。

一直讀到後記,再次意識到自己的層次有多低。不過看到有許多跨越時間的人都和我有同樣的想法,詢問是否模仿了《羅生門》。看到這裏,我又有點欣慰,畢竟人數衆多。不過,這個說法讓老爺子很生氣,論述極多。

我用幾個人講故事的形式寫《雪山飛狐》,報上還沒發表完,香港就有很多讀者寫信問我:是不是模仿電影《羅生門》?這樣說的人中,甚至有一位很有學問的我的好朋友。我有點生氣,只簡單的回覆:請讀中國的《三言兩拍》,請讀外國的《天方夜譚》,請讀基督教聖經《舊約 列王紀上 十六-二十八》,請讀日本芥川龍之介小說的原作《羅生門》的中文譯本。
自從電影流行之後,許多人就只看電影,不讀小說了。現在電視更加流行,更多的人看電視、玩電腦,不讀書、不讀小說了。日本電影《羅生門》在香港放映,很受歡迎,一般人受了這電影的教育,以爲如果有兩個人說話不同,其中一個人說的假話,那就是‘羅生門’。”

老人家的文字還有許多,最後還用《笑傲江湖》中的儀琳小尼姑的笑話,來自嘲自己的說教。讀完《後記》真是受益匪淺。在我看來,老人家的生氣的主要可能應該是,“什麼?居然說我在模仿一部電影!”

書中也提到作者在古董店中購得一個手握軍刀的陶像,由此而構思了《雪山飛狐》中的李自成軍刀故事。何況,電影不過是用畫面來講故事,若論文學形式,那比武俠小說還通俗,要說模仿也是電影模仿小說。最後,不讀書的人說我模仿也就算了,一個有文化的朋友也這麼說,這就忍不下去了。作爲一名老師的金庸,就不得不在《後記》中科普一下故事結構。這種用不同視角,來講一些且真且假,對自己有利的言辭,構成一個完整故事早已有之,而且種類繁多。


想來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金庸在小說抄的東西真不少。

例如,他抄詩、抄詞。《神鵰》裏的“問世間情爲何物”就不提了。《倚天屠龍記》中,綠柳山莊裏一幅趙敏的書法,落款是“夜試倚天寶劍,雜錄‘說劍’詩以贊之”。居然不說是誰寫的,可能老爺子認爲我們都知道這首詩。於是我就查了一下,原詩還挺長的,寫詩的是元稹,就是寫那首“曾經滄海難爲水”的詩人。

還有《書劍恩仇錄》結尾的一首“浩浩愁 茫茫劫,短歌中,圓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雪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爲蝴蝶”。

這首詞的文字記載,是在野史小說《滿清外史》中,說北京陶然亭的“香冢”碑文。不管這墳是不是“香妃”的,就這話頭繼續往下說。

這首詞裏,有“碧血”出現。然而在老爺子以《碧血劍》命名的小說裏,偏偏沒出現過這把劍。那碧血又是什麼意思?傳說中,萇弘死後三年,其心化爲紅玉,其血化爲碧玉。於是,就有“萇弘化碧”、“碧血丹心”這兩個成語。要是真論起來,丹心不過是傳說,碧血是有出處可尋的。出自《莊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成碧”。萇弘的故事就不再這裏贅述了。


例如,他在給小說裏的人物起名時也在抄經典。先說阿朱和阿紫,這兩個連姓都省略的丫頭,僅一字之差,也有人能讀出深意。朱和紫是臨近色,孔子不喜歡紫,曰:“惡紫,恐其亂朱也”。清朝詩人沈德潛,在一首詩詠黑牡丹的詩中寫道:“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讓乾隆勃然大怒,剖棺泄恨。阿紫也一心想取代阿朱。紫奪朱,是巧合嗎?或許吧,畢竟巧到“沈德潛”在《書劍恩仇錄》中,也出場過幾次。令狐沖和任盈盈,道衝不盈,註定是一對。嶽不羣,甯中則,“小人黨而不羣”,“中則正”,都是子曰過的,註定一個僞君子,一個女丈夫。向問天,“把酒問青天”。當然,名不副實的也有。如劍神卓不凡,或許在三十六洞主、七十二島主面前不凡,但在虛竹面前實在是平凡的緊。林平之、遊坦之,一生可以平平坦坦,偏偏身負血海深仇還又各自欠下情債。田歸農,不歸農。陽頂天,苗人鳳,這麼好的名字……呃,有點八卦了…往下說,人名抄的最過分的就是那些歷史人物,例如沈德潛、康熙、武當七俠中只改了一個人的名字…

例如,他還抄“雙胞胎”題材,還抄了兩遍。乾隆、陳家洛和石中玉、石破天。例如,他還抄歷史、還抄地名…更甚者,韋小寶找妓女都點名要山西大同府的。

說起來,不過是這些“文化”都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之中。就算你沒讀過射鵰,聽到“華山論劍”時,自然知道是要比個高下,論個輸贏。故事,發展到現在要說創新也很難了。

《三體》中出名的“黑森林法則”,無論你信不信,它就是個好故事。論原創、論真實,都不見得。畢竟,我們的自然界中就有發光的生物,常見的如螢火蟲、水母等。它們沒滅絕,也都在食物鏈之中。又說弱肉強食。翻看歷史,野蠻民族滅掉高等文明國家、以弱勝強的事,也經常上演。科幻小說,也大多借助數學、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理論,再加上人類豐富的歷史,編故事罷了。阿西莫夫,僅僅根據“熵”這個單位就編出一篇科幻小說《最後的問題》。

就連霍金也說,千萬不要與外星人聯繫。這依然是一個永恆的故事套路。難道人類就應該像“金刀王家”一樣,自詡洛陽名門。過着,連綠竹翁是誰都別去打探的生活,纔好麼?試想,人類這麼邪惡,目前也沒滅絕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難道外星人就非要滅人類?與主觀的“黑森林法則“相比,我還是更喜歡“大過濾器”理論,畢竟客觀的多。在金庸小說裏,林家的“辟邪劍譜”不就是黑森林裏的光麼?這樣的光真不少,只是林平之後來選的路慘了點。

黑森林中的光,不只可以吸引獵人,也能驅散陰霾,去探索發現。就像六神磊磊說,他的主業是金庸。在我眼中,金庸的文章就像黑森林中的光,指引着不喜文學的我。


參考書目:

《你我皆凡人》——六神磊磊

《世間的名字都是祕密》——蘇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