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定,则外物清。

出自《荀子·解蔽》

      原句: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意思是:大凡观察事物有疑惑,内心不确定,就会对外界事物认识不清;自己的思想混乱不清,那就不能判断是非。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