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學習一定要刻苦呢?

孩童時期我們就朗朗上口的與學習有關的詩句,比如‘梅花香自苦寒來’,抑或是‘學海無涯苦作舟’,總讓我很困惑,爲何要把學習與苦相連呢?

若是學習總與痛苦或苦難相連,怎麼才能發現學習的快樂,從而真正的享受學習的過程呢?不可否認,學習帶來的延遲享受或許可以激發學習的鬥志。古時候的貧寒學子皆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激勵自己奮發向上,不惜用‘鑿壁偷光’或是‘懸樑刺股’的手段,追求學習的最大化效果。

放在現代,在經濟條件普遍小康的情況下,若一味追求像苦行僧式的學習氛圍,使學習與苦掛鉤。那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每每想起‘要學習了’,便都是痛苦的回憶或是與苦難相連的一系列詞語,只會使內心的反抗情緒上升,降低學習效率,使得成績反而不能真實反映實際水平。

反過來,如果能夠與學習相連的場景都是美好享受的話,也許可以培養出對學習的熱情。比如,想到遊樂園,所聯想起的畫面都是旋轉木馬,刺激的過山車,或是棉花糖。帶來的相關情緒都是放鬆愉悅的。像國外的小學教育,一般都是上半天課,另一半就是體育課,讓孩子自由發揮玩耍的天性。快樂施教才能不斷讓多巴胺分泌,並讓學習與快樂聯繫起來。

當然,家長們爲了激勵孩子考出好成績,都會亮出承諾,若是達到目標,我們放假就出去玩,或是就買你最想要的玩具。先不管,家長最後兌現承諾的比例有多高,在辨別家長是否是敷衍或是真誠的承諾,孩子的直覺是很聰明的。像這樣的延遲滿足感,除非自制力極高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會忘了初心,無法使學習與享受聯繫起來。

這就好像上班族,爲什麼會變成月光族,一直消費與自己承受範圍外的事物,通過獲取即時的滿足感,來面對上班帶來的壓力,消化工作中所受到的委屈和不滿,以此來激勵自己越戰越勇,而非用長期目標來刺激自己奮鬥。比如,完成這個項目就能升職加薪,因爲自己也知道老闆畫的大餅不要輕易相信。既然連大人都無法用延遲滿足感來激勵到自己,爲什麼要這樣要求自控力更低的未成年人呢?

當下社會提倡終身學習,除了因爲要面對來自智能機器人的挑戰,也是對日新月異的行業變遷的應對。大學的文憑只是敲開第一份工作的一塊磚,而非可以一直依賴的鐵飯碗。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應付社會對不斷變化工作崗位的要求。既是如此,早早建立學習與快樂的聯繫,讓我們在面對不斷學習的時候,才能欣然接受,釋放出學習最大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