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题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大不同

怎么问问题,也是一门学问
人都不是无所不知的,对于需要知道,但是自己又不清楚的东西,最直接的就是问别人。
个人认为:问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
工作一年半,我总结出“问”的三要素:
一:我需要获得什么信息。
二:找谁问。
三:如何组织语言发问。

这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哪一环弄不好都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例子

1,带小孩看病急诊:我女儿属于早产儿,需要每星期检查。分娩出院后的第一个星期,我们来到医院,
由于医院的人很多,排队很晚。我就问护士,“我的女儿刚出生不久,医生说需要查眼睛,能不能先给她看看?”。
护士答复:“取号排队”。
我老婆在医院工作的,显然知道怎么问问题,老婆:“我女儿是早产儿,现在可以优先给她检查下吗?”
护士问下名字然后看看登记记录,说你们怎么不早说。于是就给安排检查了。
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发问,要找对关键字,这个场景的关键字,就是 “早产儿”

2,询问工作进度:在刚入职的时候,申请了一台开发设备。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开发设备还是没有抵达总部。
由于设备申请都是有对应的同事处理的。所以我问她,“我上次申请的设备,大概什么时候能到这里?”
这是个很low的提问。问题太笼统了,别人不知道怎么回答。提问前,需要想想:我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我最终需要的信息是这台设备什么时候能到总部,但是别人给不了这个信息。
这时就需要改变提问需求,我需要知道“这台设备的流程进度到哪里了?”。这个提问处理人才能很好的提供信息。适当改变提问的需求,方便别人能更好的提供他知道的信息。

3,深圳北站问路:我要去慈铭体检中心体检。但是在深圳北地铁站又找不到所谓的“A出口”(高德地图这样指示的)。
怎么办?我问了地铁的质询处工作人员。“请问地铁A出口怎么走?”,我问道。
工作人员是个精瘦的老头,应该是退休了来自愿服务的,回答道,“直接告诉我你要去哪不就是了吗?”
我马上拿出手机,想要在地图上查找慈铭体检中心的地址告诉他。
“去哪里都不知道啦?你是去体检的吧?”,老头又说道。
“嗯...深圳通大厦”,我回答道,同时暗自佩服这老头的专业。
我点点头。
“不要跟我说那些没用的啦,直接跟我说,慈铭体检中心怎么走不就是了吗!”,老头抱怨道。
首先自己的思维属于木讷桔梗型,地铁A出口 -> 深圳通大厦 -> 慈铭体检中心 。以后要引以为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