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職業或事業

——《真實的幸福》讀後

節假日的時候,在休閒廣場總能夠見到一位男阿姨,他用各種提線木偶給小朋友免費表演木偶劇。他講故事生動有趣。最讓人感動的是他表演時的那份投入。

這是他的工作?可是他分明的沒有收取任何費用。這是他的職業?可是,除了表演時的投入,他也沒有任何渠道獲取工作上的升遷,來彰顯他的成功。這是他的事業?他對錶演充滿了高度的熱情,圍觀的小朋友、大朋友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看他的投入和忘我,顯然表演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跟工資、跟待遇、跟升遷沒有任何關係。

依據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中給出的工作的三個階梯:工作(job)、職業(career),事業(calling),那醉心的表演,顯然是他的事業。

01.工作

日常生活中,大家見面經常問:“現在幹什麼工作?”問候中用到了“現在”,說明這個工作的持續性不長。爲什麼不長,也許僅僅是爲了解決溫飽問題,也許僅僅是爲了拿到一份工作報酬以解燃眉之急。

中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大批的農民進入城市,找到什麼可做的事情就做,總是在不同的崗位轉換,目的就是爲了養家餬口,報酬不足以養家就換一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工作中沒有獲得感,也沒有幸福感,只是覺得辛勞,覺得生活的不易。

一些大學畢業生進入相對固定的崗位,可是他們在工作中也沒有獲得感,覺得就業不易,有一份工作就好。每天按部就班,上司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完成任務就好,只要不受批評,並不考慮任務完成的質量,覺得所做工作對得起那份工資,還經常腹黑一下單位,腹黑一下上司。

以這樣的狀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如果沒有改善,工作永遠僅僅是工作。因爲工作僅僅是一種手段,只是混日子的一種途徑,帶不來任何的獲得感,任何的幸福感,也不太容易有工資的晉升或者是職位的升遷。

02.職業

A在高校做教師,聽起來是讓人羨慕的工作。A平時對工作單位也有較大的認同,但是面對學生,TA也並沒有更多的幸福感,因爲學生的表現總是不能讓TA滿意,所以備課時也了了,拿了出版社給的課件就進入了教室。對於課件的呈現形式是否合乎學生實際,TA並沒有深入地思考。

TA用更多的時間進行科研或者論文的撰寫,因爲論文和科研是晉升職稱的途徑。職稱晉升了,薪水當然會增加,說出去也是一種榮耀。當職稱達到一定高度,再也上不去的時候,科研和論文撰寫開始變成浮雲,TA上課也開始得過且過,因爲TA在教學中找不到更多的滿意與意義。

03.事業

單位從2006年起聘請一位正縣級的退休幹部苗洪森做特聘教授,指導一個學生社團,並給學生講授演講課。說實話,單位給他的工資並不高,但是他不管是週末還是節假日,只要學生需要,他都不講任何條件地給學生指導。

後來,單位成立了“洪森誦讀”志願服務站,不設門檻、不收費用,面向社會,每週六晚上舉行一期誦讀沙龍,培養出一批誦讀高手。一位古稀老人,不爲名,不爲利,只爲了心中的信仰,對學校、對社會無私的奉獻。他對誦讀的喜愛,對社會的奉獻使他入選“中國好人榜”,榮獲濟源"十大道德模範"之一。

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發現:任何工作都可以成爲事業,而任何事業也都可以變成工作,把工作當事業,人生的幸福感強。一位教師,可以把教書看成是工作,因爲工資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把教學當做職業,可以從助教變成副教授,甚至教授,既有金錢的獲得,也有職稱的提升;也可以把教書育人當作事業,醉心於課堂教學,因材施教,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因自己而受益,無關乎工資待遇,無關乎職稱晉升,一如河南大學的常萍老師,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的苗洪森教授,收穫人生的無限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