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概念-001 基本網絡設備介紹

1 傳輸介質

1.1  10 base 5含義:

10:           10Mbps=10M·bit/s

傳輸方式: base基帶傳輸    board 寬帶傳輸

傳輸介質: 5 粗纜(同軸電纜), 2 細纜 , T 雙絞線(網線) ,F 光纖

1.2  同軸電纜(現在基本不用了

總線型結構:兩端是終結器,中間連接主機

1.3  雙絞線

與電話線類似,目前流行的通信介質,柔韌性好,最好限制在90米以內。

雙絞線按結構分爲兩種類型,屏蔽雙絞線(STP)和非屏蔽雙絞線(UTP)。STP適用於周圍有重型電力設備和強幹擾源的位置,UTP更受歡迎,因爲沒有屏蔽層的話,插頭和插座也不需要屏蔽。正確地接地對於雙絞線十分重要。

按傳輸速度,雙絞線一共有七類,最常用的是5類(100Mbit/s,距離100米的局域網間數據傳輸)和E5類(45米以內1000Mbit/s,45米以外100Mbit/s)。因爲阻抗的存在,實際85米就無法進行數據傳輸了。

雙絞線的水晶頭型號爲RJ45 ,是8根線兩兩絞合在一起,其中T568B直連線的順序爲:橙白橙 綠白藍 藍白綠 棕白棕,T568A(基本上不用了)的順序就是B的1與3, 2與6互換。

1.3  光纖

光纖電纜由玻璃內芯、反射層、橡膠保護套構成,屬於單工通信設備,也就是說發送端的光發送器只能把數字信號轉化爲光脈衝發送出去,接收端的光接收器只能將光脈衝轉化爲數字信號接收進來。因而光纜裏面的光纖數量一定是雙數,一般爲72根。

光纖有兩種類型,單模光纖(給定時間內只能有一束光在光纖中傳播,主要用於長距離通信),多模光纖(同時支持多種廣播進行數據傳輸,可進行寬帶通信)。

光纖有以下幾個特點:昂貴,不能折,傳輸速度快,不受電信號干擾,適用於長距離、高速率的信號傳輸。

2  網絡設備

2.1 網卡(NIC)

計算機或設備之間進行通信時,需要使用MAC地址,由48位二進制數組成,使用12個十六進制數進行表示。MAC地址可以說是網卡的編號,是唯一的。

網卡工作在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功能:收發數據,並且判斷數據是否是發給自己的,如果不是則丟棄。

2.2 中繼器

中繼器工作在第一層 物理層。功能:對衰減變形的信號進行放大整形,延長計算機網絡的長度(即數據傳輸距離)。在數據鏈路層發生錯誤時也會原封不動地傳輸數據,且對數據的傳輸速度不能進行變換。

5-4-3規則:4臺中繼器連接5個網絡,其中有3個網段可以連接網絡設備,另外2個網段只能用於延長傳輸距離。

2.3 集線器

集線器(hub)是一個具有多個端口的中繼器。工作在第一層 物理層,用於廣播網絡。

衝突域:可能發生衝突的區域。A主機發給B數據包的同時,C也給D發,那麼兩個數據包就會發生碰撞,則會出現數據包丟失現象。

廣播域:廣播能到達的區域。

集線器不分隔衝突域,無法解決衝突,不能阻止數據包碰撞;也不分隔廣播域,不能阻止廣播。

2.4 交換機和網橋

交換機(switch)提供了橋接能力以及在現存網絡上增加帶寬的功能。交換機保持一張有關地址的信息表,並用該信息來決定如何過濾與轉發數據包。

網橋是基於軟件實現的。網橋首先會對收到的數據幀進行緩存並處理,判斷入幀的目標節點是否位於發送這個幀的網段中,如果是,網橋就不把幀轉發到網橋的其他端口。如果幀的目標節點位於另一個網絡,網橋就將幀發往正確的網段。

交換機和網橋都工作在第二層數據鏈路層,由於傳輸路徑相對多,從而能隔離衝突域,但不能隔離廣播域。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A封裝數據包發送給switch,switch接收到後查看數據包進而查詢MAC地址表,然後發送給對應的目的主機B。

在switch上存儲的MAC地址表是通過學習而建立的。沒有數據表時,A發送廣播包,通過ARP協議詢問目的主機B的MAC地址,switch收到後發給B,C,D,C,D接收到數據包後發現不是發給自己的就會丟棄該廣播包,B接收到後會以單播的形式回覆A,封裝好數據包,發送給switch,switch查看數據包後發現是A的MAC地址,進而發送給A。該過程中switch會記錄MAC地址表並保存。

交換機有級聯的現象,級聯會導致數據傳輸變慢,並且交換機忌諱環路,從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出現了生成樹協議。

2.5 三層交換機路由器

三層交換機工作在第三層 網絡層。功能:劃分VLAN,且具有路由的功能,進行不同子網間的通信。

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 網絡層。路由器分隔衝突域和廣播域,每個端口都有網關IP。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RIP:看路由器個數,認爲越少越好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協議OSPF:看傳輸速度,會選擇速度快的路徑

被路由協議:用來識別協議封裝的數據包是否可以被路由轉發

每經過一個路由器叫做1跳,RIP最遠15跳,16跳及其以上則爲不可達。

路由器工作原理:

A向B發送數據包:

A封裝數據包發送給網關e1,e1接收到後R1會查看數據包(源IP、目的IP)發現目的主機是B,然後查詢自己的路由表,發現應將數據包發給e2,然後重新封裝數據包發給e2,e2接收到後以此類推,最終e3根據數據包的目的IP發給B。

路由表的生成有兩種方式:一是手動設置,二是通過路由協議自動獲取。路由協議的功能:相鄰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表相互學習以便路由器更新路由表;尋找最佳路徑用於傳輸數據包。

3 數據傳輸過程演示

A訪問C:

A先通過子網掩碼與IP進行與運算來判斷與C是否在同一子網,如果是則將封裝好的數據包發給交換機,交換機查看MAC地址表進而轉發給目的主機C。

A訪問B:

A先通過子網掩碼與IP進行與運算來判斷與B是否在同一子網,不是,從而將數據包封裝好發送給網關,A與網關爲同一子網,從而通過MAC地址通訊即可。A封裝的數據包爲:

源端口

目的端口80

10.1

30.2

A的MAC

R1 e0MAC

注意:上面封裝e0的MAC前會先用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下面的也是。

      e0接收到數據包後,拆掉二層封裝發現是給自己的,於是再解封查看目的IP爲B 30.2,然後查看本地路由表,發現需要e1轉發給e2,於是再次封裝數據包:

源端口

目的端口80

10.1

30.2

e1的MAC

R2 e2MAC

      e2接收到後,拆掉二層封裝發現是給自己的,於是再解封查看目的IP爲B 30.2,然後查看本地路由表,發現需要e3轉發給B,於是再次封裝數據包:

源端口

目的端口80

10.1

30.2

e3的MAC

BMAC

      B接收到數據包之後解封,發現是發給自己的,進而接收數據,全部解封。

 

數據鏈路的兩個子層:

      MAC子層——用於MAC尋址,LLC子層——邏輯鏈路層,提供訪問控制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