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綁架了你的大腦?

信息流綁架了你的大腦?

週一的清晨,你好不容易擺脫週末殘留的興奮, 在辦公桌上打算開始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你從代辦事項中確定了先要處理的事情。這時,右下角的彈窗告訴你近日將會有連續的降雨,下面配着諸如“年輕想上位?原配兩月去皺秒殺小三”之類的吸睛新聞。而這時中間閃爍的窗口又爲你推薦着“9塊9包郵,全網最低價”。這邊還沒來得及翻閱郵箱中的未讀郵件,身旁的手機又不斷震動在告訴你有最新的短消息。最後的結果就是,每個信息都在說“我最萌看我吧!”“喂不要理那貨,快到我碗裏來!”,你腦子裏顧着去一一處理這些信息,卻忘記最開始應該要做的事情。


51.jpg


“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快速切換,你認爲在同一時間你對每件事情都照顧周到,實際卻並沒有。”——Earl Miller

D.Kahneman(1973)在心理學領域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資源分配理論(resource allocation model),也叫資源有限理論。這個理論傾向於將注意看成是一種容量有限的選擇機制,認爲大腦中有一個威武雄壯的黑幫大佬(中央處理器)去負責管理這些注意資源:主要就“給哪些任務分”、“分多少”以及“如何調解任務間的矛盾”展開一系列的重要工作。而不同的任務對注意資源的需求並不相同,難度大的認知任務(做作業)需要消耗更多的注意資源,而難度較小的認知任務(回郵件)或者是高度自動化(摳鼻孔)的認知任務則需要較少的認知資源。只要當前多種任務不超過人本身的注意資源,那麼人能夠同一時間一心多用(multitasking),但一旦任務所需的資源超出自己的能力時,那麼人們做第二件事情的時候,第一件事情的質量將會下降。

那麼在多種任務不超過人本身的資源時,我們是否就可以任性地一心多用呢?多個研究表明習慣多任務同時處理的人會帶來大腦的傷害,本文主要集中介紹認知與情緒方面的傷害。


52.jpg


一心多用會帶來認知功能的傷害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Eyal Ophira等研究者發現那些常常在工作中多種媒體(電視、網絡、收音機、電話、書本等一切可與外界構成聯繫的媒體)共同運用的人更容易受到環境中無關刺激的影響,以及在煩擾的信息流中難以自拔。

研究首先用問卷篩選出兩種被試:一種是經常同時操控多種媒體的人(一心多用組)、一種是經常使用很少或一種媒體的人(一心一用組)。爲了檢測經常一心多用的人是否更容易被無關的分心物吸引,實驗分別對每個被試測試 ①filter task、 ②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 ③n-back和 ④Task Switching任務。

Filter task的任務內容十分簡單,被試只需要判斷屏幕中的兩個紅色長方形與緊接着出現的兩個紅色長方形是否方向一致(看圖A),而無需關注其他藍色長方形。無關分心物(藍色長方形)分成4個維度出現:0個、2個、4個、6個。


53.jpg


實驗結果表明(看圖B)隨着無關分心物的增加,一心多用者(HMM)的表現越來越差,而一心一用者(LMM)則輕鬆過關。


54.jpg


第二個任務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則是要求被試當屏幕上出現AX這兩個固定的字母順序時才反應爲正確答案,其他諸如此類AY、BX、BY等無關的字母組合都歸爲錯誤答案。實驗數據再一次證明,一心多用者在面對強大的信息洪流時所反映出低效率的表現,相比於一心一用者,一心多用者用時更慢,比一心一用者慢77毫秒,這種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

第三個n-back任務是一種記憶測試,是工作記憶實驗中常用到的範式,簡單來說它就是測試你能不能記住短時間內出現的刺激。N-back任務要求被試者將剛剛出現過的刺激與前面第n個刺激相比較,通過控制當前刺激與目標刺激間隔的刺激個數來操縱負荷。當n=1時,要求被試者比較當前刺激和與它相鄰的前一個刺激;以此類推,當n=3時,要求比較的是當前刺激和它前面隔兩個位置上的刺激,n越大,任務難度越大。

第四個Task Switching任務主要測試的是被試的認知控制能力以及任務切換的靈活性。它與第二個任務略微相似,它是以數字與字母相捆綁的形式出現(比如H7),當判斷字母是否元音還是輔音而無需管旁邊的數字;當判斷數字是單數還是複數時無需管旁邊的字母。實驗結果無一不說明一心多用者稍遜一籌的表現。有趣的是,當沒有無關刺激參與競爭時,一心多用者和一心一用者的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而一旦無關刺激捲入到當前的認知任務,一心多用者便表現得像一隻喪失理智的瘋馬一樣,看見刺激就亂撞。(畫外音:所以做了這麼多實驗你究竟想表達神馬嘛摔!)

研究人員表明:filter task任務與有分心物的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任務可以說明:一心多用者在大環境中更難過濾與主題無關的信息;n-back任務可以反應一心多用者很難去抑制記憶中無關的刺激;task-switching任務則可以表明一心多用者抑制無關任務時所表現出的低效率。


55.jpg


一心多用會帶來情緒的傷害

來自中央昆士蘭大學的Dr.Alan Keen曾經提出這樣的引人深思的思考:“爲什麼大城市的人們更容易憤怒?”他認爲大城市的人們生活節奏快,他們更傾向於同時處理多項事情,殊不知常年的一心多用使他們的身體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增加,使得他們變得更加具有***性和更容易衝動,同時也提高他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

麻省理工大學神經學家Earl Miller認爲醉心於一心幾用的人會在大腦中形成多巴胺(dopamine,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成癮的神經迴路,這個神經迴路會對那些不斷搜索新刺激新信息而不專注於當下的行爲進行獎賞。當然更糟的還在後面,我們知道前額葉是對這種新奇的刺激是有偏愛的,所以它的注意資源更願意分配給這種新奇的刺激。這就使得我們更像是個信息成癮者,喜歡找尋一千萬個新信息,工作進展卻依然一片空白,我們將會爲這種一心多用的習慣付出代價。

加利福利亞大學的科學家馬克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快速地在不同工作中換來換去時,他們工作不得不加快速度以彌補切換間的時間,但這樣的做法使得辦事效率更低。20分鐘後,他們明顯血壓升高、挫折感更強。

總結

其實仔細想一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的學習、娛樂、生活充斥了各種資訊,大量媒體和社交網絡各種轟炸,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衝擊幾乎是大多數人每天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做的事情。如果可以監測,我想也許能夠看到我們的腦內每天都有大量的突觸連接在產生和消亡,其規模會遠超過去幾千年的人們。在追趕信息的浪潮時,一方面我們擔心面對新科技新信息自己所展現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太監上青樓”的惆悵與無力感,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思考過度的信息量和這種數字化的思維方式是否正在慢慢侵害我們的大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