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匯於民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將更多地“藏匯於民”——日前在北京舉行的新浪金麒麟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稱,中國未來可能將更多的資源分配轉向民間。“所謂藏匯於民並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裏,而是有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等機會。”周小川的講話發表幾小時後,“央行放出進一步放鬆外匯管制的信號”的消息傳遍了電視和網絡。

 
實際上藏匯於民並非一個新的話題。藏匯於民這個概念最早在2006年由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吳曉靈公開提出。當時對藏匯於民的解釋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然而,藏匯於民從2006年提出到現在,政府方面從未真正實現過。
 
對藏匯於民最堅定的反對意見來自政府外匯管理部門或一些專家。他們的理由是,如果藏匯於民,就不可能集中財力辦大事,中國需要引進的資源、技術等,將缺乏強有力的外匯後盾,這對於未來中國經濟安全不利。國內一家主流媒體發表題爲《外匯儲備到底是誰的?能不能分?》的文章甚至認爲,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雖然代表國民財富,但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百姓的錢。
 
特別生動的是,一些專家或官員還用了一個比喻,認爲“銀行、企業和個人在當年將外幣賣出時已經獲得等值的人民幣收入,人民幣升值之後,在降低進口成本、增加投資收益等環節也獲取了巨大的收益,肉已經‘爛在鍋裏’了”。對於外匯儲備這塊肉是如何“爛在鍋裏”的,不甚清楚,只關心已在鍋裏的“煮熟的鴨子”會不會飛掉。
 
當然,這些專家或官員這麼想也情有可原,他們覺得中國的鉅額外匯儲備只有通過購買美元、歐元和日元資產才能增值、保值,交給自己的國民“打理”不放心。因爲在他們念過的經濟學教材裏從來不講這個問題。一個窮國會借這麼多錢給富國消費,這在歷史上就沒發生過,在教科書上也沒有學過。
 
從理論上講,由於外匯儲備都是中國百姓的錢,百姓也有權處理這些錢。但政府外匯管理部門錯誤的把中國百姓的錢借給美國、歐洲或日本人,從而導致中國百姓平白無辜的損失。如果讓政府方面控制的外匯儲備無限制的增長,那麼政府方面就只能購買美元、歐元或日元產品,長此下去,很有可能導致中國的“金融戰敗”。
 
這並非危言聳聽。中國雖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卻只能看着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經濟更上一層樓。這種與常規經濟大相徑庭的現象,恰恰是美國在金融戰場上打敗中國所致。中國過多的美元對外債權致使美國只需玩弄匯率就可以輕易減少債務負擔並扼殺中國國力,將導致中國山窮水盡、走投無路。
 
中國外儲絕大多數被政府方面持有,自然要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國外,日本和德國官方只持有部分外儲,發生的機率較小。近些年,日本推動向“民間儲備國”轉型,日本官方儲備資產只佔其對外資產比重的17.6%。日本還爲國內居民創建了願意“藏匯”的外部環境,使個人、企業、銀行願意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持匯、結匯、售匯。1980年日本修改《外匯法》,規定外幣存款自由化,外幣借款自由化,允許自由外匯交易。
 
而在中國,雖然外匯儲備話題已議論了10多年,但至今在制度和結構的效率無法推進和執行。爲了打開局面,國內一些地方曾做過一些嘗試,例如今年年初溫州率先公佈《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上海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但由於各種原因,目前兩市均未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如果說中國的貨幣體制不進行改革,是不可能藏匯於民的,即使周小川宣稱將來會更多地藏匯於民,充其量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而已。真正的出路是,政府方面應從市場建設上關注藏匯於民戰略的落實和推進,而非空喊口號、不見行動。即便外匯不能直接由13億國民持有,而向企業開放外匯額度是應對全球市場變化的必然之舉,讓企業爲自己的投資負責,而無需由政府相關部門越俎代庖。換句話說,政府方面只有通過更多地創造靈活有效的市場機制,儘快推出外匯產品,纔是藏匯於民戰略的根本舉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