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APM數據採樣與端到端

高馳濤 雲智慧首席架構師

 

據云智慧統計,APM從客戶端採集的性能數據可能佔到業務數據的50%,而企業要做到從Request到Response整個鏈路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的準確採集,並進行有效串接,進而實現真正的端到端,絕非一件易事。

那麼雲智慧是如何進行APM數據採樣的,又是如何在“端到端”應用性能管理中滿足用戶對業務數據的高性能分析的呢?在2016年9月全球運維大會的APM專場上,雲智慧首席架構師高馳濤先生爲你揭曉APM背後的大數據奧祕。

高馳濤(Neeke Gao),雲智慧首席架構師,PHP/PECL開發組成員,同時也是PECL/SeasLog,PECL/JsonNet,GoCrab等多項開源軟件作者。10年+研發管理經驗,早期從事大規模企業信息化架構研發,09年涉足互聯網數字營銷領域並深入研究架構與性能優化。2014 年加入雲智慧,致力於 APM 產品的架構研發,崇尚敏捷,高效,GettingReal。

以下是高馳濤的精彩分享:

今天是APM專場,相信大家對APM都有一定了解,我就從APM的數據採樣與端到端的幾個層面進行分享,這也是雲智慧近幾年在服務和解決客戶需求過程中的實踐結果。

APM和大數據

 

在APM使用過程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可採集的數據量非常大,大到不可想象,看看上面這個機房,誰能準確說出裏面每天有多少數據流轉,而這只是幾臺簡單的機櫃。我們對客戶的數據做過統計,在互聯網上,APM從客戶端採集回來的數據能夠佔到企業業務數據的50%以上,這就意味着如果採集數據非常詳細,很可能會比原始業務數據量還要龐大。假設業務數據帶寬是2T,爲了支撐APM又要上2T的帶寬,支撐業務的服務器可能要三百臺,現在要最少再額外增加150臺支撐APM,這在數據處理方面是個很大的挑戰,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APM並不是企業的核心業務,但是用了非常多的計算與存儲資源。這是數據未作採樣時的現狀。

什麼是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從字面上看就是“應用+性能+管理”,前面兩位嘉賓聊的都是APM的範疇,他們聊的核心就是應用性能,注意不是業務而是性能。APM後面還有一個詞是管理,就是從業務的角度理解這個性能數據,比如說一個崩潰或者說一個卡頓會影響多少用戶,影響的用戶會給企業造成多少損失,這就是APM對業務價值方面的體現,也是我們正在努力和實踐的方向。

我們爲什麼要用APM,今天有騰訊的嘉賓,舉個在手機上玩CF遊戲的例子,一個玩家在玩CF,最近常常因爲應用運行卡頓被人打死,即便買了好槍、好裝備還是打不過別人,用戶必然會投訴,投訴之後客服會根據系統的知識庫問一大堆有的沒的問題,然後承諾玩家馬上安排運維檢查系統,最後往往不了了之。在企業業務人員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往往缺少一個工具,或者說一個平臺來及時、準確的發現用戶問題,甚至定位到具體用戶,具體SQL和具體關鍵代碼。

APM有兩大好處,一個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和用戶無效溝通的時間;另一個就是及時發現和準確定位問題,因爲運行在互聯網上的業務系統,往往是用戶最先感知到系統故障,如果能在接到用戶反饋的第一時間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就會大大降低故障帶來的業務損失。舉個簡單的例子,雲智慧有個客戶的生產系統故障導致停服兩個小時,造成了好幾千萬的損失,後臺運維的解決辦法非常簡單,把服務切了一下,重新啓了一套集羣,把業務切過去,現場保留下來了,之後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發現其實是內存泄露。他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找到了問題,後來在雲智慧透視寶的幫助下,直接在測試系統上重現了這個問題,並且在10分鐘內準確地定位到了內存泄露的位置,使用APM可以有效地縮短問題的發現時間,並有效解決,避免再次發生類似問題。

爲什麼說APM是大數據呢?我們知道大數據有着非常明確的4V特徵: 

一個是數據量大(Volume),我們的一個典型用戶,每天在APM系統中產生的數據存儲量超過了500G;

一個是種類繁多(Variety),例如目前我們已知的移動端APM指標超過三百多個,維度更多;

一個是高速(Velocity),數據產生的速度和消費的速度都是非常恐怖的;

一個是數據價值(Value),單條數據價低,需要綜合大量數據進行多緯度綜合分析,以得出數據現狀和趨勢;

這是大數據的典型特徵, APM數據恰好符合。

Apdex的得失

面對這麼大的數據量應該怎麼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採樣。爲什麼要做採樣,一個是可以有效降低數據量,從數據價值角度來說我們不希望一條數據漏掉,但當大量數據進來以後,爲了描述一天的數據量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這就意味着永遠無法準確描述。

 

怎麼處理呢?大家看這個Jmeter的請求散點圖,在上面標註密密麻麻的點,一個請求一個點位,根據時間維度和響應時間不停地在畫布上面點。這時候很難點到每個準確的點,只是比較客觀的描述一個事情,就像是一篇流水賬,但是不能描述整個應用,也不能描述這個應用是什麼樣子。

 

利用這個散點圖可以做出這樣的一個二維的柱狀圖,同一個柱狀圖上又有面積又有高度又有時間,這樣好幾個維度交叉起來做一個二維圖,右側是從大量不同維度的數據裏把幾個指標通過APDEX算法融合成一個Apdex指標。

 

APDEX就是應用性能指標,是APM領域共同遵循的一個規範標準,這個算法不僅限於應用性能領域,在很多我們想要用同一個指標描述大量數據的時候都可以用。我們先看看爲什麼要用APDEX,左邊這張圖是高斯分佈,也就是正態分佈圖,可以把一個指標的散點圖畫到這個地方,形成一張高斯分佈圖,它的波動曲線上波峯越高說明性能越差,越平緩說明性能越好。但這種描述方式有個明顯的缺點,很容易忽略兩極,這個圖兩極是響應速度最快或者最慢的情況,而高斯分佈更關注中庸狀態,假設非中庸的數據都是異常數據,這就意味着描述的時候其實把看起來非常棒和非常差的狀態丟棄了,只留下中庸數據。

 

APDEX是對高斯分佈的一個改良,這個柱是一個標尺,這個標尺最上面1.00T,T是APDEX的一個單位,APDEX是從0到1描述一項指標,比如計算應用在某一天的平均響應時間,假設一共有四十個請求,平均響應時間是兩秒,低於兩秒的時候設爲一,從零到兩秒是十個請求計成一,從兩秒到八秒有二十個計成0.5,另外十個大於八秒的計成零,得到APDEX的計算結果是(1×10+0.5×20+0×10)÷40=0.75。用這個方法可以描述應用在一天內的響應時間指標是0.75,把0.75放在這個柱子上看還可接受,如果低於0.5是完全不可接受,可能是有故障。這就是APDEX算法,可以用一個值去描述應用在一段時間內大量採樣數據的整體狀況。

APDEX有什麼問題呢?以血壓爲例子,比如說高壓120是標杆,有40個人進行測量,這40個人像剛纔說的,優秀的10個,中庸的20個,血壓偏高已經不行的人佔了10個,描述40個人的健康狀況得出一個還不錯的數據0.75。這個時候就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問題,用0.75去描述這個人羣是沒問題的,但是忽略了最後大於四倍標量時候的那部分數據,也就是說那10個快要死的人根本沒管他,這是APDEX最大的問題。APDEX的另一個問題是原始數據和端到端的缺失,因爲APDEX是通過數據流動過程中直接計算出指標來節省大量存儲的,不但原始數據沒了,端到端數據也被拋棄了。

再舉一個更直接的例子,如果應用系統的數據庫連接池出現了問題,此時整個應用接受到的請求在判斷連接池出現問題後,可能會快速地拋出一個異常並響應前端一個靜態頁,此時整個應用響應非常快速,APDEX值也會非常的理想,而整個應用的性能其實是非常非常差的,因爲正常的業務全部被中斷了。

真正的端到端和APM的採樣

真正的端到端是能夠串聯各個請求從客戶端到後面的網絡、DB、物理層、外部服務、文件操作的整個鏈路的數據,數據是不能存在數據孤島的,如果可以通過一個ID號或者是時間維度把數據進行串接,這纔是真正的端到端。

 

這張圖的中間一層就是端到端鏈路,端到端的實現就是在每個點上的這麼多服務、組件上採集數據,,同時由一個惟一標識在各個服務組件上採集的數據中作出傳遞; 在分析客戶端用戶行爲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一個客戶端的API調用,直接追蹤到API對應後端執行的SQL和執行的代碼棧,以及同時刻服務器的CPU/內存/網絡/IO等系統狀態。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採樣,在使用了APDEX的同時還要實現端到端,這其實就是一個矛盾,既要準確地描述應用的情況,又想降低描述的難度,而且一條數據都不丟,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這個時候有很多做法,這張圖是爲客戶測試解決方案時的一個真實機器負載數據圖,TPS降低4%,CPU資源使用率在5%以下。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在數據傳輸以及數據採集的地方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系統或接口有問題,問題可能在哪裏?根據研發和運維經驗很有可能是在進行操作或者有了網絡請求,還有一種可能情況是內存和CPU的資源情況,知道這些條件之後,就可以有針對的採集數據,而不是一股腦全部採集。還有就是在不丟數據的前提下,要把一款日PV達到百萬級的應用覆蓋全,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這是雲智慧的端到端數據採集原理圖,我們的目標是全量採集,同時要關注各個響應閾值,時間的響應閾值、CPU和內存響應閾值,還有錯誤和異常。爲什麼說是錯誤和異常?因爲通常意義上的APDEX是對響應時間這個指標進行計算,做規定的描述。

 

比如說通過一個接口或者通過一個頁面訪問一條新聞,發一個請求,獲取一篇文章,如果響應時間一百毫秒之內非常棒,但很有可能響應時間一百毫秒的時候要連接一次,連接一次之後要再寫一次緩存或者寫一個點擊量什麼的操作,這個時候返回這是一個正常的業務,但是很有可能沒有連上,產生了錯誤或者異常,而響應時間是90毫秒,我們能說這個90毫秒的響應請求比一百毫秒更好嗎?所以單純用響應時間這個指標去衡量性能是有問題的,我們應該在關注響應時間指標的同時關注異常指標,而異常指標比正常指標更重要,在進行APDEX衡量的時候一定要進行異常指標的關注。

       

 


 

最後舉個APM應用實例,這是監控寶在使用前和使用後的對比,右上角是響應時間佔比,下面有訪問時間等等,大家可以看到右上角黃色部分就是緩慢響應,其實會發現應用有很多問題,緩慢數量大於了90%左右,這是錯誤和異常的指標,優化數據滿眼都是綠色,查詢的響應時間明顯降下來了,這就是響應時間和錯誤相交叉的一個指標表現。通過事務快照還可以查看每個具體請求的代碼運行棧/SQL/API請求/請求參數等指標,如果有錯誤或異常還可以快速地查看錯誤或異常的詳情。

謝謝大家!

Q:我想問一下APDEX是APM行業內的標準,還是雲智慧多年來的經驗總結?

高馳濤:APDEX定義是來自於APM這個詞,這個詞是從APM出現以後纔有的,而APDEX也是許多專業分析師提出來的標準。剛纔說的四倍標量給定義0.5,大於四倍給零,這個其實沒有約定,但是大家一直是這麼做的,算一個未成文的約定。

剛纔說了關注幾個採樣,關注響應時間、響應閾值,響應閾值包括訪問時間,這是一個關注指標,在採集的時候首先可以確定連接,不管連接有多快、多慢、有沒有出錯,都必須要採集,因爲這是未知的非常關鍵的操作,關鍵操作一定要採集。還有對於正常操作,比如說沒有發生錯誤也沒有發生異常,CPU和內存正常,這個時候如果響應時間的閾值低於一毫秒的方法我們會拋棄掉。

雲智慧所有的設計都要求不讓用戶改一行代碼,無工程侵入;如果要進行編碼才能獲取數據的話,是完全沒有必要使用第三方平臺的,開發者自己就可以輕鬆地實現。雲智慧從無到有是必須要冷部署的,從有到暫停或者說從有到卸載是可以熱部署的。


雲智慧是業務運維解決方案服務商,旗下產品監控寶(www.jiankongbao.com )、透視寶(www.toushibao.com)、壓測寶(www.yacebao.com),已累計爲電商、移動互聯網、廣告傳媒、在線遊戲、教育醫療、金融證券、政企等行業的幾十萬用戶提供了一站式的應用性能監控、管理及測試服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