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PU走到十字路口:誰來取代英特爾芯片?

國內的幾支CPU研發力量各自選擇的指令體系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問題,選擇其中的哪一支都會有對應的成本和風險。最終誰能擔大任,且拭目以待。

  文 | 瞭望智庫特約科技觀察員 王強

  用上內置國產CPU的個人電腦是不少國人的夢想,中國的IT產業也爲這個目標奮鬥了將近二十年。

  然而在過去,由於技術落後、成本高昂、軟件兼容性較差等因素,國產CPU的市場競爭力低下,只能在實驗室和特定領域少量應用,無法在商業市場同進口處理器正面抗衡。

  隨着技術進步、IT產業變革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如今以國產CPU取代進口產品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在政府機關、國企單位等關鍵領域,換用國產CPU也成爲一項需要儘早完成的任務。

  那麼,這項任務該如何執行,由誰來肩負取代進口處理器的使命,成了擺在決策機關面前的一項現實問題。

  爲什麼要改用國產處理器?

  如果CPU產業不存在“軟件兼容”這個問題,中國或許早就有能力在關鍵領域大規模應用國產處理器了。遺憾的是,CPU的設計直接決定了其能夠運行哪些應用程序,這成了擺在國產CPU面前最大的障礙。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微軟和 英特爾分別以Windows系統和奔騰處理器橫掃個人電腦市場,並確立了x86體系的壟斷地位。

  x86是一種計算機底層指令規範,其專利主要掌握在英特爾公司手中。個人電腦上使用的Windows系統和奔騰、酷睿等處理器以及成千上萬的應用軟件,都是在這一規範基礎上設計的,因此即便是2005年生產的電腦也可以運行新一代的Windows 10系統和相應的軟件,反之亦然。

  其它廠商想要設計製造兼容x86指令規範的CPU,就要得到英特爾公司的授權,但是英特爾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極少同意這樣的授權請求。

  這樣一來,新晉CPU研發企業要開發CPU就只能使用不同於x86的指令規範,開發出的產品也就無法運行基於x86規範設計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由於x86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壟斷地位,其它企業也就很難與英特爾公司正面較量。

  IT產業的變革速度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象。雖然x86體系在PC產業一直保持着壟斷,但到了最近幾年,這一狀態有了鬆動的跡象。這也爲中國自主CPU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

  首先,爲非x86體系的CPU開發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變得不像從前那麼困難,只要有足夠的需求、資金支持,在一個新的體系上建立一套軟件生態環境,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英特爾CPU的性能增長速度在最近幾年大大放緩,給了後起之秀追趕的機會。即便國產CPU在性能、功耗等指標上達不到英特爾高端產品的水平,依舊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

  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國企、軍隊等關鍵領域迫切需要用國產芯片取代進口產品,消除信息安全隱患,並預防可能的貿易封鎖。

  近年來,美國多次對國內敏感單位、國營企業簽發出口禁令,更加劇了相關行業、單位對過度依賴進口CPU的憂慮。長遠來看,重要部門、企業在CPU、操作系統等IT產品使用方面實現國產化,是無可爭議的目標。

  國產CPU的體系之爭

  雖然重要領域換用國產處理器已經是一項亟待完成的任務,但是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中國如今面臨着“選擇困難症”的尷尬。

  當年國內研發自主CPU的相關機構在選擇CPU使用的底層指令規範時,因爲誰都無法獲得英特爾的x86授權,因此大家各自選擇了其它的規範體系。

  其中,中科院計算所的龍芯使用了名爲MIPS的標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規範;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申威芯片選擇了Alpha規範;國防科大的飛騰芯片則最終確定使用了ARM規範。

  除了這幾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外,民營企業中也有佼佼者在進行自主CPU的開發。最典型的是華爲,其正在使用ARM規範開發自己的CPU核心。

  最近,上海的兆芯和中科院的曙光相繼同境外企業合作,提出了與外方合作開發x86體系CPU的計劃。

  由於x86專利授權的限制,兩家單位無法完全掌握CPU的研發流程,因而在自主性上差於上面提到的單位。但在合作研發的過程中,兆芯和曙光還是能做到避免產品出現後門,並獲得自主生產的決定權。因此這兩家的產品也可以作爲決策部門的備選方案。

  綜合下來,現階段國內CPU研發單位選擇的指令體系就存在MIPS、Alpha、ARM、x86四種。爲其中一種體系開發的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無法直接運行在其它體系上,這就成了國內需求方面臨的最大困境。

  出於軟件兼容性、便利性和成本等因素考慮,國內市場未來只可能容納一個CPU指令體系,也就必須在現有的幾種方案中做出選擇。一旦選定某個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軟件生態,其它體系就基本告別大規模應用的可能,頂多在特定領域小範圍部署。

  換句話說,決策部門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幾大研發單位的市場前景,乃至影響全球CPU市場的產業格局。

  誰更適合中國國情?

  那麼,國產CPU的幾大備選體系方案各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呢?我們一一來看。

  Alpha:申威芯片選擇的Alpha的優勢是,其指令體系的相關專利大都過了保護期,可以自由使用。但問題在於,當前軟件行業對Alpha體系的支持薄弱,如果選擇這一體系,就需要在軟件生態方面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建設,並需要較長時間來完善。

  MIPS:大名鼎鼎的龍芯選擇的是MIPS指令體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展,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完全掌握了指令體系的修改權利,未來根據國內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進無需再向國外企業尋求授權,因而在自主性方面擁有最佳條件。

  不過,龍芯同申威一樣面臨着軟件生態支持薄弱的困境,因此雖然多年來龍芯一直以主流PC市場爲目標,但實際成果不如人意。如果決策部門最終選定龍芯體系,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來建設軟件生態。

  ARM:國防科大和華爲都選擇了在智能手機、平板設備中廣泛應用的ARM體系來開發CPU。原因是ARM體系的軟件生態已經相當成熟,未來的發展基本不需要國家的支持。

  從全球市場的大趨勢來看,ARM體系也是最有希望和x86體系直接競爭的一方。當然,選擇ARM體系的問題在於,國內機構和單位需要每隔五年向ARM公司購買一次授權,靈活程度上無法與Alpha、MIPS相比。

  x86:兆芯和 中科曙光分別與臺灣VIA、美國 AMD合作,計劃推出合作開發的CPU產品。他們的方案的自主程度遠不如以上三種,長遠來看也難以避免被“卡脖子”的風險。

  但合作開發意味着國內單位可以直接獲得CPU的原始代碼並檢查其中是否存在後門,因此能滿足關鍵部門基本的信息安全需求。

  與此同時,x86體系幾乎沒有軟件兼容方面的問題,可謂“拿來就用”。短期來看,如果相關需求方需要迅速過渡到沒有安全隱患的國產CPU產品上,兆芯和曙光的方案是最現實的選擇。

  國產CPU:中國該如何選擇?

  顯然,國內的幾支CPU研發力量各自選擇的指令體系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問題,選擇其中的哪一支都會有對應的成本和風險。

  如果需求方面臨的形勢不是那麼迫切,那麼國家大可多等幾年,待各家研發的產品足夠成熟後再作出最終的決定。只是現實情況可能不允許長時間的等待,短期內中國就需要爲進口芯片確定一個國產替代方案,並在此基礎上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的軟件生態體系的建設。

  綜合來看,ARM體系是幾種方案中的一個較爲折衷的選擇,既滿足了自主研發的相關要求,又有着成熟的軟件配套資源,很容易發展出一套軟硬件生態滿足政府、國企等單位的辦公PC、服務器等需求。

  當然,前提是國內各單位和企業使用ARM指令授權開發真正自主的CPU核心,而不是直接買ARM的CPU核心來製造芯片,那樣和直接進口並沒太大區別。

  如果選擇龍芯或申威的自主方案,國家需要迅速確定方向並儘快開始配套軟件生態體系的建設,並大大增加對研發單位的投入,前期付出的代價會比較高昂,但長遠來看,這種選擇能夠徹底擺脫對國外廠商的依賴。

  至於兆芯和曙光的合作開發方案,很適合應付眼下的急迫需要,但並不是徹底治本的選擇。

  無論中國選擇哪種體系來取代進口CPU,最終都會對全球IT產業格局乃至國際形勢帶來深遠的影響。今天的國產CPU產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未來將由誰來主導大局、完成在重要領域取代進口處理器的重任,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