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助AMD守住最後的馬其諾防線?

    AMD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冀望“上海”與Intel決一死戰。
    這場戰役,也是是AMD在經歷了換帥、重組後面臨的一個重大戰役,能否收復服務器市場失去的份額,能否恢復股東們的信心,一切均在此戰。
 
“上海”能否承擔拯救大兵之責?
 
    作爲AMD四核處理器的第二代產品,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問AMD同一個問題,上海是否會重蹈“巴塞羅那”的覆轍?
    對AMD而言,服務器業務已是其最大的利潤來源,這自然要歸功於當年Opteron爲AMD打下的一片天地,在雙核的戰役上,AMD無疑是打了大勝仗,直到今天,AMD的Opteron產品依舊在雙核領域佔據了大量市場份額。
    但是,雙核的勝仗僅僅是一場戰役,對雙方而言,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當年,Intel並未與AMD在雙核上糾纏過久,不到一年,Intel便繞過了雙核,開始在四核方面大做文章,並推出了四核的5300產品。
    在各方的壓力下,四核的巴塞羅那在不斷延期之後於07年9月發佈後,但其產能一直未能達到規模,導致主流的服務器和PC廠商不得不放棄或者減少AMD處理器的訂單,但最令業內失望的還是,AMD的四核巴塞羅那由於致命的Bug而不得不推遲了四核巴塞羅那的量產,同時受到牽連的還有AMD面向臺式PC的四核Phenom,這樣一來,AMD所謂去年的四核的發佈就基本上形同虛設,在四核的市場上,AMD近乎沒有任何的作爲。
    時隔一年後,AMD全新的四核——“上海”再次登場,雖然這次AMD方面表示已經吸取了一年前發佈巴塞羅那芯片的教訓,修改了針對“上海”的測試程序,並邀請大客戶參與測試,希望重新奪回丟失的服務器芯片市場份額。但此時,“上海”面臨的壓力又是另一番場景。
 
Intel的圍攻之勢
 
    爲了打擊AMD當前利潤最大的產品——服務器產品,Intel也可謂是煞費苦心。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Intel連續發佈了Dunnington以及Nehalem兩大架構,可以說,已對“上海”形成了圍攻之勢。
    而在宣傳的噱頭上,Intel也是認準了兩大熱點——能耗與虛擬化。作爲08年IT市場上爲數不多的亮點,Intel的一個代表是Nehalem,另一個代表則是Dunnington。
此時的“上海”必須與Intel的5300、5400苦苦糾纏,另一方面還得盯着Dunnington加緊六核的研發,按照其規劃,Istanbul最快也得在09年Q4發佈,而此時,距離Intel推出六核的Dunnington已整整一年有餘,而到那時候,Intel則可以根據形式,選擇是推出32nm的芯片或者是推出45nm的八核產品。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上個世紀的那場著名的“馬其諾防線”: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沒有一尊大炮在戰鬥中被敵人的炮火壓制住。當法國的防線最後交付給敵人時,它依然完好如初。
    四核,也許只是Intel虛晃的一槍,其真正的目的,顯然還是六核、32nm或者說是採用了高K和金屬柵極材料製造的新一代處理器。
    當德軍機械化部隊突襲比利時,翻越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同時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士兵居然沒有向首都方向抽調一兵一卒,還在頑強地等待着敵人的正面進攻,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在四核上,“上海”也許能夠給Intel帶來比較大的麻煩,但這個麻煩究竟有多大?還是個未知數。尤其是在09年上半年,當CTO、CIO們腰包緊縮的時候,利用現有的平臺,用軟件加強其系統的改造恐怕纔是他們當前更看重的。
    也許,當AMD在四核上能夠拿回部分失地,但其六核產品或者說新一代的CPU研發、製造、銷售上已被Intel拉下了一年有餘。
    畢竟“拯救大兵”如果拯救的是一羣老弱病殘,也沒有任何意義。

生意——永遠是風險與機遇並存
 
    實際上,筆者也很難判斷這場戰爭最後的贏家,因爲雙方都不是無懈可擊的。
    可以說英特爾推出六核處理器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一方面根據英特爾的Tick-Tock模式,英特爾的重點將放在微處理器架構的更新上,所以架構成爲重點;另一方面英特爾覺得目前多核應用環境的確還沒跟上多核的發展,需要緩緩自己的多核開發步伐;也可能的是英特爾覺得AMD在四核競爭上面已經處於下風,但是又怕AMD在多核方面又搞出個新動作後來居上,這個時候有六核來做爲保底而用。也許正是上面所述的諸多考慮下,英特爾才推出六核處理器。
    就象AMD推出的三核處理器一樣,英特爾的六核處理器也將面臨諸多質疑。第一個就是六核處理器將來的定位是什麼?第二個是六核處理器的發佈對於自己的四核處理器市場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第三就是用戶對於六核處理器的認同度有多高,可能會有很多用戶認爲目前四核處理器夠用,等四核處理器不夠用時,那個時候八核處理器也已經出來。
    而另一個敵人就是經濟危機。
    AMD儘管可能在研發上落後了一些,但也未嘗不可理解爲這是在當前的經濟形式下的一個最好的選擇。
    當全世界都面臨着經濟危機、當“金融風暴”字眼頻顯各大報端,當富士康也開始裁員的時候,這也意味着主機廠商已經開始削減了明年的生產計劃,也可以說是削減了明年的採購計劃。
    所有企業均縮減開支的時候推出大量新品無疑也是一種賭博,貴得有點離譜的Nehalem、Dunnington,要想迅速獲得腰包緊縮的CTO、CIO們認同,也的確是一件難事。
    Intel的六核、32nm、新材料的CPU研發,也都需要money。
    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如果AMD的上海能夠在上市之初達到量產,並獲得服務器廠商的大量訂單,對Intel而言,如同當年的雙核一樣,也可謂打擊巨大。
    同樣,對於剝離了製造業務的AMD自然有可能在財務上給股東們一個好的交代,但如果製造業務與銷售業務分離太遠,也未見得是好事一件。
    其前景如何,09年的市場將給出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