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中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标志性的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这个时候的数据不是保存在计算机内,也没有专业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这个时候还没有文件的概念,数据面向程序。

    (2)文件系统阶段。这个时候产生了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即文件系统。这个时候数据可以以文件的形式长期存放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并且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文件组织的方式已多样化。以文件方式存放的数据可以被多个程序访问,数据因而不在属于某一特定程序。但是由于文件之间缺乏联系的原因,造成了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数据之间联系弱等特点。

    (3)数据库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三大事件,为数据库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4)高级数据库阶段。出现了面向对象的概念建模和开发数据互连接术。开放数据互连接术就是目前常说的ODBC技术。它为用户编程提供了统一的接口,使得应用程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数据从事物的特性到计算机中的具体表示经历了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特理设计三个阶段。

   概念设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数据库,其目标是产生反映用户单位信息需求的全局逻辑结构。 它以实体,实体集,属性,实体标识符来对客观存中的事物进行描述。

   逻辑设计是从数据库实现的观点出发,对数据进模,产生表达了DB整体结构的逻辑模型。逻辑模式作为数据库设计人员与应用程序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物理设计是为给定的基本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特理结构的过程。

   数据库的三层模式和两级映射。DB的数据结构有外部模型,逻辑模型,内部模型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要用DB的DDL来定义,我们称定义后的内容为模式。

   外部模式为应用和序与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逻辑模式为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

   内部模式为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但是它并不涉及到物理设备的约束。比它更接近物理设备的是文件系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