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思维:脑中的那个圈儿

1

人是动物的一种。观察大自然界的生灵,不管是最像人的猿猴类、哺乳类;还是离人远点儿的昆虫类,甚至是植物,您都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影子。而且人对动物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偏见”,所以很多时候,它们能给您很直接的启示,或者警示。

比如龙虱幼虫。

就是水蟑螂,是一种“完全变态”的虫虫。从卵长成幼虫、再成蛹,直至成虫,一直很变态。

它小时候叫“虎”,俗名“水虎”,看起来像只带腿有棱角的蚯蚓。长大了叫“龙”(龙虱),从名字就能感觉到此虫有多凶悍。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长幼,一样凶猛。它没嘴,没牙,但有一条连着食管、装有毒汁(消化液)的吸管。

下面情节有些惊悚,建议十三岁以下儿童由家长陪伴阅读。

进食过程如下:先偷袭小鱼小虾或者蝌蚪,然后将毒液和消化液注入猎物体内;待其猝死,内脏慢慢被毒液消化成浑浊的液体,龙虱幼虫就像喝酸奶软一样将猎物吸干净,然后抛尸纸片一样的干皮于水中。

这么可怕的物种,有个最大的天敌——自己。因为它没有“边界”概念,面对比自己大N倍的猎物,比如青蛙,也敢主动攻击。甚至是同类。所以您经常能在水塘里看到互相咬住对方,身体已经被对方毒液消化成酸奶的,两条龙虱幼虫尸体。

和龙虱很像的是邻居蜻蜓幼虫,也是水中的掠食者,此虫口器锋利,能把猎物直接“铲”进嘴里,在池塘里也是称霸一方。但几乎从不攻击比自己大的猎物。

这两种虫虫,一样凶猛。它俩的区别,一个有边界,一个没有。

了解更多虫虫趣事,推荐阅读洛伦茨老师的欢乐读物《所罗门王的指环》。

2

“边界”这件事,其实极易被忽视。这也是人类认知偏差中的一种:经常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高估自己对未知的驾驭能力,也就是您不知道“您不知道什么”(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也就是巴老师和芒老师所说的:站在能力圈儿之外,而不自知。

今天就想跟您聊聊这个圈儿。

先定个义,到底什么是能力圈?

我觉得很简单:圈儿里的,是您真正知道的(what you actually know)。那圈儿外的呢?您不知道的? 并不是,应该是您觉得您知道,其实不知道的(what you think you know)。

人性使然,经常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不信您就随便在家里找个物件,比如马桶,或者吸尘器。现在请详细描述此物的工作原理,您马上会发现,对这些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的认知里,有条缝儿。如您所知,这就是知识差距,心理学上叫做“解释性深度错觉”(the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

这也不能全怪您,在这个需要用“概念”和“语言”来概括的世界里,我们只能依靠流行语,潮语,或者“buzz word”来和新事物初次见面。但是这些词语之所以被称为“buzz”,就是因为它们的解释能力,就像蜜蜂的嗡嗡一样不清晰,容易让您误以为已经get到了。

这种误会又分成两种情况:

有时候,您觉得万物都是"那个理儿",学会了公式A,就可以拿去计算题目B;而事实上,您也许正在用勾股定理去解决三体问题。另一种情况,您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如果出了圈儿,自己一定会知道;而事实上,您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在圈儿里。

第一种情况发生时,也就是您刚刚学会了公式A的那一刻,比如学会了炖肉,能分散投资组合,搞明白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怎么执行的等等,此时大概率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活动:

出能力圈而不自知这种事,只会在没经验,或者刚入行的小朋友身上发生。一旦成为“专家”,圈儿,永远是找的着边的。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专家,就越容易出圈儿。

不信就请您再回忆一下2008。贝尔斯登是衍生品结构化的专家吗?保尔森老师是投行老炮吗?如果他们都不算是,那我的语文一定是体育老师教的。

但是他们依然各自犯下了载入史册的错误。原因无他:出圈儿了。

人类的大脑中,永远有条您不知道在哪里的缝儿。换句话说,您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自己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AI交易经常会做出人类交易员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交易行为,原因是机器的脑子中,没有那条缝,而您在用人类的能力圈,给机器画圈儿。

再来看第二种情况。这是个更严重的问题:您真的了解自己吗?

“了解自己”这件事,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史诗级的难题。不然也不会成为哲学那三个经典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不了解自己,经常是您无意识跨出能力圈的直接原因。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定义自己的风险偏好(risk profile)。

所有经典投资教科书、创业宝典、名人名言,都会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诉您:“只投自己输得起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到底输多少才算是“输得起”,包括我自己。因为这件事只有在您真正经历的时候,才会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感受到,那个“肉疼点”。

但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晚了,家底已输光。

那这个圈儿,能想个办法扩大吗?

也不是没有。唯一的方法,就是借鉴别人的智慧。但这里又有个悖论:人们往往更相信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人的观点。

比如,您手里有一篇理论和论证都非常丰富,逻辑严密的计算黑洞面积的论文。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推翻作者的理论,又想验证他是不是在讲真话,那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相关的、持不同观点的论文,编纂在一起相互比较。这显然是一个费事费力烧脑又很变态的工作。考虑到所有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最经济的做法,就是默认内容是真实的,合逻辑的。

隔行如隔山,跨界不简单。如果您又想扩大能力圈,又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者不愿意学习,怎么破?唯一的办法就是“押大”,依赖群体的共识。

但是共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过算了今天还是先打住到这里。

3

能力圈儿,也就是边界思维,可以解释很多您在金融世界中遇到的事情。

再有请巴老师。

不懂不投,“不懂”就是他的“边界”。他有一个考量维度:看人,看管理层。公司领导这件事,他没办法控制,因为不能随便撤换,所以领导对自己能力圈的判断,就变得非同一般之重要。

马斯克老师,一个智商为150但以为自己是250的人,对比王传富老师,一个智商是120却以为是100的人,谁更清楚自己的圈儿在哪儿,一目了然。巴老师会下注有自知之明的人。

边界思维还可以解释对冲基金的生命周期

开始小而美,因为小而美所以收益表现佳;表现佳所以引来大批投资者;投资者多了,只能分散投资策略去适应不同投资者口味;一分散,就进了自己不熟悉的策略和交易方法;客场作战,业绩滑坡无压力。

最后结果,大概率变成了一个闭门自己给自己赚钱的family office。把这个过程动态表现出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出圈儿过程。

您还可以用它去理解科技的边界。

工程学是一个确定边界的学科。任何研究,大前提一定是在边界以内;一旦突破,极可能归零。但是科技的边界,却是最难界定的。

如果脱离每天的新闻,跳进时间的海洋,再把瞳孔换成科技,反过来看人类的发展过程,您应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人类发展正呈级数型减速。

尤其是过去50年,逐年级数递减。如果您把自己放进软件的时间概念里,会发现自己就像X-men里的Quicksilver快银,在他的时空里,子弹变成缓慢爬行的蚂蚁,可以任意压缩周围的时空。压缩程度未知,持续时间未知,能操控的范围未知。

所谓“跟上科技的脚步”,对于咱血肉之躯,真的只是个安慰。

我想起乔布斯老师说过的那段话:

“这不是画幅画就能被欣赏几个世纪,或者建个教堂就能被列为世界奇迹的领域。这是个拼命创造,十年后被淘汰,再然后十年完全废弃的领域。
这个领域就像沉积岩。要造一座山,您的作用是在山顶上再撒一把土,让山再高一点。然鹅,已经没人再能够着地面了,所有人都在山峰上,然后再变成后面人的垫脚石。”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恒值的、因果的、直线的世界;而科技的认知,是个分形的、永无终极状态架构(architecture without end-state)的世界。

面对科技的发展,建议您永远敬畏一点,没坏处,因为这个能力圈实在太大了。

4

梁家辉老师在《寒战》里说:

“我服务了香港警队30年,认识不少人,也得罪不少人。不过这30年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学会它,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持性命。找出线头,在线内做事情,这就是边界思维。”

梁老师是边界思维之高手。

而在权力的游戏里能活到四季以上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