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守不住界限,別人就是會欺負你

文 | 叢非從

來源 | 叢非從(ID:congnotcong)


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成爲了完全依賴別人的存在。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們探索世界、尋找自我、建立邊界。

但人終究是社會動物,人與人的關係無處不在。

只是,有些人的探索和尋找導致了過度依賴和索取,而有些人則失去了自我、以“奉獻和犧牲自己”作爲默認的相處模式。

我們應該管後者叫“善良”,還是“愚蠢”?

善良的人,註定是要在行善的過程中,傷害到自己的嗎?

這個「邊界問題」,是時候好好擺上檯面來講一講了。


 01 

看了一個新聞,還挺觸動的: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不堪導師壓迫致死。導師王攀對學生佔有慾極強,曾要求學生喊其爸爸,送飯到其家裏。

在精神與肉體折磨下,陶崇園跳樓身亡。導師的心理變態、道德淪喪程度令人髮指,爲萬夫所指,爲人類所不恥。道德學家們、人類學家們和善良的人們,都應該用唾沫淹死他。

疑似陶某與導師聊天記錄(圖自新浪微博)

但我是個心理工作者。我想談談另外一個角度:如果遇到變態不可避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被傷害。而要避免,我們就要去問:我們的這部分責任是什麼?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才能避免傷害。

附兩段他們的對話:

第一段,2016年8月16日:

導師:今天中午你幫我送飯。

學生:是!

導師:你自己吃完飯後,到茶餐廳幫我買一份香菇肉絲,一份黃瓜木耳雞蛋,一份飯,送到我家。謝謝!

學生:是!

第二段,2016年8月17日:

導師:陶崇園!

學生:到!

導師:你自己吃完飯後,到茶餐廳幫我買一份回鍋牛肉,一份飯,送到我家。謝謝!

學生:是!

疑似陶某與導師聊天記錄(圖自新浪微博)

每段都是兩個回合的對話,簡單、直接、有力。這些的對話是他們的日常。這個導師,使喚起學生來,儼然有做皇帝、主人、奴隸主的氣勢。

說實話這裏面除了恨外,還有嫉妒,這個導師好爽。因爲我假想了下:

一開始當我對一個人提出一個不是很過分的要求的時候,他用“是”回答了我,並且加一個歎號,我會好感動。相處久了,第二次還是“是”加歎號,第三次還是。而且我一叫他,他就“到”,加上歎號,幾乎是秒回。時間久了我會有什麼感覺呢?

我會覺得好滿足,覺得我是神吧。我會依賴他,忍不住一次次去使喚他,一次次更過分。因爲他是隨叫隨到的,積極熱情的,全神貫注的,毫無怨言的。你說他有怨言?不知道啊,他沒說過,也沒表現過。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導師是學生慣壞的。這就是:一斗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你總是無限制、無底線地滿足人家,人能不把自己當神嗎?

陶崇園生前的和家人朋友微信截圖裏反覆提到:“我真是苦啊,忍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我的問題就是:

爲什麼要忍?

爲什麼這麼沒有界限呢?

送飯到家裏去是一個學生該做的嗎?

一次兩次是個禮貌,天天這樣呢?

爲什麼要把姿態放得這麼低,仿似對方是個神呢?

你這麼能忍,不欺負你欺負誰呢?

人際關係的規律就是:你把他人當神久了,他人就會真的把自己當神了。



 02 

這是個典型的沒有界限的表現。

沒有界限的意思是:屬於自己的利益不能爭取,不屬於自己的事情不能拒絕。習慣性地忍,再忍,還忍,一再退讓,不停地被侵犯邊界。

直到自己退讓到無法再退的底線,來一次大爆發。

有的人會選擇暴怒性反彈,有的人會選擇默默離開斷絕關係。而陶崇園選擇的,則是離開這個世界,得到一絲清淨。

這讓我想到了我很多時候沒有界限被人欺負的事:

裝修的時候,工人做得很糙。我就會要求這裏整改,那裏重做。我的要求其實並不過分,只是想維護我自己的利益。但是工人會覺得麻煩,就跟我講道理不幹,最後我就會選擇退讓,跟自己說湊合吧或算了吧。結果就是我有了一個看起來很殺馬特的家。

這還不算,監工總是跟我要錢。說這個地方是增項,那個地方是不包含在套餐的,找個理由就要錢。我都以“錢也不多”和“他們也不容易”爲理由滿足了他們。發展到後來連來工地都要報銷車費的地步,我才大發了個火,他們才停止了無理要錢。

在健身房等地方被坑錢的就更多了,被借錢的經歷也很多。以至於我朋友說:別人賺錢是爲了生存,而你賺錢是爲了被別人騙。

在單位裏工作,很多人都覺得累。很大原因是因爲你無法拒絕老闆安排的超支工作,無法拒絕同事的委託。做了很多不該屬於你的工作。

還有最典型的“媽把你的貓扔了,你還把媽扔了不成?貓重要還是媽重要啊”。你的心明明在告訴你:當然貓比媽重要啊,貓能陪我,媽能嗎?貓不傷害我,媽呢?可是你不敢表達出“貓比媽重要”來,不敢維護自己的立場和界限

我以及我身邊的很多故事都在詮釋着一個真理:人善被人欺。這個表達不是很好,好一點的表達應該是:

人慫被人欺。



 03 

關係是討厭真空的。

如果你一再退讓自己的界限,別人就是會一再侵犯你的界限。這樣好跟你保持無縫連接。

你給人呈現了一個隨時待命的狀態,不找你幫忙找誰呢?

你給人呈現了一個我的錢好賺的狀態,不坑你錢坑誰呢?

你給人呈現了一個我不會累的狀態,不找你幹活找誰呢?

地上有錢還不去撿,有人全能還不用他,有人從來不覺得累還不讓他多幹活,這纔是真的考驗人性與道德的。

你說我也好苦我也好累。沒關係啊,反正你不說我也不知道,反正你還能答應這說明你還能堅持還有很大潛力。

有時候爲了忍得舒服點,爲了讓自己顯得沒那麼腦殘,人就使用合理化的防禦機制來掩飾自己沒有界限的行爲。比如說:

1、算了吧。

2、忍忍吧。

3、也沒多大事。

4、就這一次吧。

5、人家也不容易。

6、這本來也是我該做的事。

7、我這是責任心。

8、……

其實只不過是因爲,你沒有辦法說出:我不想做。即使你不喜歡我拒絕,我也不想做。即使會讓我付出代價,我也還是不想做。

然後你就選擇委屈自己去做了。這就是你不斷突破自己的界限,不斷給對方秀下限,不斷告訴他們,你是全能的、沒底線的、任人使用的。

所以其實不是別人欺負你,是你告訴了別人:來吧,我很好欺負的。

潛意識的表達就是:

我退一步,你就進一步好不好,不要讓我們之間有間隙。


 04 

忍的時候,人會有一個幻想:

希望你能適可而止,見好就收。希望你滿足這次,下次自動學會不要再要求我。

忍的邏輯是:人滿足了就不會再去要了。所以我要去滿足他。

而現實卻是:人被滿足了就更想要。直到被多次拒絕了知道自己要不到了,纔會停止去要。

“人滿足了就不會再去要了”也是對的。但你得多大能力,能滿足他嬰兒般的貪婪的幻想。

人爲什麼會貪婪?爲什麼會得寸進尺?因爲人一旦有機會得到滿足,就會退行。人的終極幻想就是:

一直退回到嬰兒期,重新滿足嬰兒期沒有被滿足的全能自戀。

滿足讓人幸福,也讓人退行。

當你無限去滿足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充當了一個無限滿足他的媽媽,讓他不斷退行,退行到嬰兒狀態裏。然後你又告訴他,好吧,我現在無法滿足你了,然後對方就暴怒了。這殘忍了點。

所以說導師王攀的退行,退行到嬰兒的貪婪,陶崇園是負有責任的。


 05 

忍,並不是沒有好處的。潛意識讓你選擇了忍,一定是在當下幫助你的。

忍的好處有二:

1. 和諧

當你忍的那一刻,你體驗到了和諧,避免了衝突,避免了別人失望。

維持界限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可能會讓別人受傷,可能會引發別人攻擊,可能會讓自己失去對方。可能導致報復讓自己受傷,造成損失。如果你無法承受這個代價,那麼忍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所以忍,只不過是你在滿足自己對於和諧和不損失的需求而已。對方並沒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只能你來爲自己的需求買單了。

忍可以換來短期關係的和諧,有些人欺負你一兩次就離開了,他還沒有走到你的底線就離開了。雖然你被欺負了,但是你們的關係表面上是和諧的啊。對於頻繁交往的中長期關係,忍就不好使了,因爲你終將會退到底線而無法再退。

所以忍,只能換來短期關係的和諧。對於長期關係,只能換來大爆發。

2. 不內疚

忍的第二個好處就是感覺到自己不是個壞人。是你在欺負我,而我在付出,我在包容你,我在遷就你,這說明我是個好人,是受害者。當我這麼想的時候,你就是壞人了,你就是施害者了。所以無辜感,可以把我放到安全的位置上。

但是拒絕你就不一樣了。拒絕你我會感覺自己是個壞人,是施害者,我無法承擔自己是個壞人的感覺,所以我就只能讓你當壞人來傷害我了。

做個拒絕你的壞人我會有內疚的,但是做個被你傷害的受害者,我就感覺自己很坦然了。我承載不了內疚感,只能不拒絕你了。

當你潛意識裏有這兩個需求的時候,忍比拒絕更讓你獲益。


 06 

也不要拿什麼“被強姦還是自己的錯”來舉例。

我並不是說導師王攀沒有錯,我當然希望這個世界充滿善良、尊重、和平,事實上“對錯”的歸因有時候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我重複一遍,重點是: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可以怎麼保護自己。

要人不欺負你,你可以嘗試用語言、力量、姿態等種種方式告訴對方你的底線、能力範圍、職責範圍、利益需求等。不要把過多的同情氾濫到關係裏,不要那麼喜歡犧牲自己滿足別人,這是聖母病。

要別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的需求也很重要。我是一個有原則的人。

維護自己界限的過程,會經歷動盪、磨合、衝擊,會讓你產生不舒服,會讓產生巨大的自私感、壞人感、內疚感、恐懼感,這是個新的模式,不習慣的模式。

被你拒絕的時候,他人也會產生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他人會對你有意見。但是你要相信,一個成年人,需要也可以去承受這些不舒服。如果這個人承受不了被你拒絕,關係的繼續也只會讓你損失更大。

而且,你要相信對方沒有那麼脆弱,不會輕易被你搞死。這個只是磨合的過程,只是試探,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界限。然後才能平等、和諧相處。

界限,是一個人有獨立自我的基本姿態。活出自我,就是從樹立界限開始。

而樹立界限,就是:

雖然我很善良,不代表我沒有原則。

- The End -


 最後 

誰都不願意被欺負,界限問題的出口,不在於想不想守,而在於懂得如何守。明明想爭取的利益,鼓起勇氣卻不敢爭取;想拒絕的事情,話到嘴邊卻習慣性選擇委屈自己,一再忍讓。

那麼怎樣才能成功樹立並守住界限,活出獨立的自我,擁有舒適的人際關係?

界限問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想改變也並非三言兩語,你需要擺脫困境的正確方法。


感興趣的小夥伴添加公衆號 【grain先森】,後臺回覆 【190213】,免費領取30本經典編程書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