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良知沉睡

日更 Day102

當良知沉睡

良知是伴隨我們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鴿,它有時藏身起來,有時被人抓去,卻總會再次回到我們身邊。

而有的人,卻從無良知,可以毫無內疚地傷害你,他們不是惡魔,卻勝似惡魔。

無良症,又叫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無法矯正的性格缺陷。

患無良症的人羣被稱爲反社會人格者,即使做了壞事被抓到,他們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懲罰,但其內心絲毫感覺不到傷害別人而所受的煎熬。

爲什麼我們要學會辨認反社會人格者 ?

我們知道滅門慘案、連環殺人案的犯罪嫌疑都是反社會人格者,我們以爲這些人都是極少數的存在,事實上,更多非暴力型的反社會人格者潛伏在我們身邊,因爲反社會人格者佔總人口的4%;而精神分裂症只佔1%。

良知,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對一些6~16歲的孩子做了調查,他發現兒童的道德發展依循一個普適的過程:

7~10歲,處在道德成規前期,他們會順從成年人的權威,並遵守規矩,因爲對賞罰具有了預期判斷。

10~13歲,進入道德成規期,他們對權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從的意願。

13歲以上,處於道德成規後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則,並按其行事以滿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認可。

杭州保姆縱火案,一把火,將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燒得支離破碎;

留美學者章瑩穎綁架案,嫌犯被捕時竟還自如微笑;

這些案件令人震驚之餘又惶惶不安。

誰也不知道,身邊是否就潛伏着一個公孫止這樣可以瞬間翻臉絕情的熟人,不動聲色就能將你的人生摧毀。

這些無良者,或許天生就沒有任何良知的感覺,我們能做的,就只能辨認出他們,並遠遠避開他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